花父母钱觉得理所当然? 「富孩子病」从小就得预防!

教育示意图。(图/CFP)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现在因为少子化,很多父母孩子太过溺爱,结果就养出有公主王子病的「惯宝宝」。而英国《金融时报》最近一篇文章提到「富孩子病」,并强调如果放任不管,这个社会病会让孩子在财务上陷入灾难

篇文章说,「富孩子病」(Rich kid-it is)的早期症状包括花父母钱理所当然的心态花钱无节制、有钱必花光的行为习惯。文章举例,一名很少打电话的孩子忽然打电话给父母,要求父母再给一些钱,虽然父母说昨天才刚给过一笔钱,但孩子说「我花完了」,眼看父母不太想给,孩子故意说那自己只好走路回家了。

「然后父母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拿起钱包,口口声声发誓这是最后一次。但这是不可能的。一旦孩子成功从父母那拿到钱,他们就会频频如法炮制。我相信,数位银行业务技术助长了孩子们花钱如流水的速度。」

▲上网示意图。(图/达志影像

文章还指出,当你没感觉到在花钱的时候,花起钱来非常轻松,例如你在亚马逊上点击滑鼠下单,或在eBay上出价拍下你自己永远不会穿的衣服,或用Uber等可以绑定父母信用卡叫车软体搭车,并没有面对面交钱过程。「方便,没错。但也很费钱。」

文章强调,危险的是,当孩子们上大学后,这些早期症状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都听说过大学生入学几周内就花光本应该支撑到圣诞节的生活费的恐怖故事。一次性带着大笔金钱入学明显存在很多风险,但是学会如何规划预算是成长的重要一课。」

现金示意图。(图/达志影像)

文章认为,从小时候就要开始训练孩子,让孩子懂得现金的真实感,例如可以经常带着存折去邮局,让他们把钱递给柜台人员,让他们看到钱是如何变多的。等孩子长大一些,鼓励他们尽量不要使用信用卡,因为纸币花起来比较不舍得,当他们发现必须动用自己的现金,他们的「我想要」购物欲望就会减弱。

另外,钱如果是年轻人自己赚的,也会更不舍得花出去,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它的价值。文章说,培养孩子讨论自己财务状况的习惯,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坐视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

对于上述,大陆福建闽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廖友国老师在《生命时报》撰文指出,其实「富孩子病」不是家庭优渥孩子的专利家境不好的孩子身上同样存在,「相当数量的中国家长坚持认为,对孩子物质需求千方百计地满足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来者不拒,助长了孩子『伸手要钱』的行为和不劳而获的懒人心态。」

▲信用卡示意图。(图/达志影像)

廖友国说,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价值导向下,年轻人甚至家长在消费方面也深受攀比消费与从众心理的裹挟,年轻人对金钱的价值和获取金钱的艰辛过程缺乏深刻理解,外加在线消费支付的便捷性,都极大刺激了年轻人的金钱需求。

要解决「富孩子病」,廖友国认为,家长应充分重视孩子的心理建设,在满足孩子吃穿住用行物质需求的同时,自觉摒弃攀比心理,更多以真善美标准评价事物,注重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交流与鼓励,努力培养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健康的价值体系,逐步获得不依赖于外在物质标准的安全感和自我接纳。

廖友国指出,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养成孩子对师长及亲朋好友的物质馈赠与支持帮助表达谢意的习惯,理解自身所获得的东西并非理所当然。支持孩子多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志愿活动,从中体验人世间远高于金钱的珍贵价值。另外,鼓励年轻人适当兼职,体验赚钱的不易,更加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体谅父母,自觉树立理性消费的意识

▼教育示意图。(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