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风筝少年」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不会把你们丢掉
图、文/善耕365
一个从一出生之后就被弃养,从小在安置机构里长大的孩子,内心有一个最深层的悲伤和遗憾,就是渴望能有一个家;每当机构有放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可以外出回家的时候,无家可归的他只能到附近的教会待着,而机构里固定的亲子联络时间,他只好打电话回去以前机构找老师聊天,过年团圆的日子,则必须在机构里吃年夜饭;这样一位爱哈啦、说垃圾话、自尊心强,但抗压性低的15岁小屁孩,每天都会和32岁的「浩玮」,唇枪舌战1个小时,有一天竟然自动跑来问他:「以后我可不可以叫你爸爸?」
「余浩玮」是青艺盟的创办人,国中时就是大人口中的「问题学生」,高中退学中辍后,变成一个在外流浪的「七逃囝仔」,因为接触表演艺术之后,重新找到了自已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风筝少年的计划一开始,就从他和「陈绸少年家园」的4位少年,一段为期3个月的环岛巡演说起。
2014年的8月,4个来自全台不同地区的安置少年,当时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4岁,分别带着各自的家庭缺憾和问题,进行一场实验性的生命探索环岛之旅,将在全台各地的安置机构和高关怀班巡演,其中还有一些公开分享会,以及参加音乐祭的演出。而「杰董」是这4位少年中,身世较为特别的孩子,出生三天就被送到了育幼院,这辈子只见过妈妈一次面,但在那次的见面后,妈妈就要他自己过生活,从此就失去了去体会家的感觉和机会。
带着4位少年环岛的这段故事,并不是像想像中的顺利,也没有电影情节中的「Happy End」,过程中经历了争吵和失败,与安置机构磨合、沟通和抗争,旅途中也面临少年们的犯错和逃跑,甚至中断演出,把少年们送回家园2个星期,进行自我调整,而当再重启行程时,只剩下3位团员的状况;虽然最后回到家园后,顺利完成了风筝少年的结业式,为整个活动画下句点,但是却在计划旅程结束后,一个月内还是有2位少年,选择逃离安置家园;虽然他们的行为,让人觉得好像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是当实际和他们碰面后,却发现他们只是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工作赚钱照顾自己,已经不会和过去一样,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因为和他们一起体会过失望、愤怒和悲伤,所以选择相信、包容和承担彼此,风依旧会继续吹,风筝也会持续的飞,每个人本来就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用真实的体验,去影响生命的旅程,创造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青艺盟剧团的理念
台湾唯一透过戏剧教育陪伴青少年成长,长达18年的体制外创新艺术教育组织;青艺盟透过表演艺术以及剧场创作演出,邀请许多艺文界、跨领域的大师与杰出工作者,直接与年轻人一起工作,在陪伴青少年的过程里,揉合连结社会脉动的公共议题,引导年轻人接触多元生命风景,引导国内青少年探索兴趣,以及自我的天赋与价值;青艺盟就像台湾艺文种子启蒙的孕育农场,培育出许多新世代艺文人才,透过长时间的陪伴,以及提供专业资源,「用戏剧为青少年种下第一颗艺文种子,用艺术为青春开辟第二条路」。
用表演艺术,解决青少年问题
青艺盟所服务的青少年,主要分成2类:1、一般青少年,透过艺术教育(花样戏剧节),引领青少年接触多元生命风景、探索兴趣,以及自我的天赋与价值,找到未来方向;透过戏剧学习表达、思考、创造,以及一辈子受用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关怀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透过艺术陪伴,用风筝计划,以戏剧为媒介,深入青少年心灵的角落;让他们能用新的角度,看待自我生命价值。(非行青少年是指,12岁以上未满18岁触犯刑罚法律,或有触犯刑罚法律之虞的少年。)
而「风筝少年」剧场培力演出计划,是启发高关怀青少年的兴趣,进而透过艺术培力,使剧场成为新谋生管道,找到重回社会的新模式;「风筝少年」是台湾第一部描述社会边缘青少年处境的创作演出,来自双北15~24岁的高关怀少年们,共同创作一出120分钟的舞台剧,由他们在售票演出中担任演员及执行剧场工作,所有票券收入将成为他们的工作费用,希望让他们经过此计划后能将兴趣结合谋生管道,拥有稳定收入的机会,是他们脱离高危险工作场域最大的助力。
青艺盟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