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他们不再是黑手,而是转动经济的「推手」

图、文/远见杂志

冷了20年的技职技术职业教育),近来热得发烫,成为除了12年国教之外最火红的教育议题,甚至是最关键的经济跟就业焦点

此刻,一股复苏技职运动,正从北到南,从学校企业,热闹延烧起来。

去年底,台北科技大学宣布与太古汽车合作,遴选车辆工程系的学生到企业学习,不仅实习期间有2万多的月薪,毕业后还有机会直接到太古上班,不必到人力银行大海捞针地找工作

今年秋天,北科大的冷冻空调系也将跟桃园、台北的职训中心合作,从大一就开始接受职业训验,毕业后包括学历、证照、工作通通到手,被外界称为「学士黑手班」。「厂商说我们开的名额太少了,再多10倍都不够!」北科大校长立德笑说。

不仅学校动起来,企业也加入复苏技职的行列。5月初,代理日系品牌「大金」(DAIKIN)的空调大厂「和泰兴业」在复兴北路办公室,与甫入选「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的勤益科大,签订产学合作备忘录。准备过50岁生日的和泰兴业,2011年就跟东南科大合建「冷冻空调研训中心」,跟勤益合作除了捐赠设备,供学生实作课使用,还派人进驻校园,负责现场指导及设备维护。另提供奖学金及实习职缺,让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机会来上班。

黑手 是推动台湾转型的推手

签约会场上,勤益科大校长赵敏勋说,技职出身的人才,已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黑手」,而是带领台湾经济转型跟升级的重要「推手」!

不久前,勤益还跟修平、台中科大、及九家高工结盟,跟中部的工具机业合作育才。目标是五年内将台湾工具机的全球市占率,从6.7%倍增到15%,补足该产业每年上万人的人才缺口。

除了本土企业伸援手,不少外商也提出训练年轻专才的好点子。美商3M宣布跟台北市职能发展学院合办第一届「汽车隔热纸技师班」,邀请多位专业技师训练20名学员。经过约两个月训练,合格者有机会获得厂商聘用。

开出全台首家隔热纸专门店的「胜兴玻璃」负责人范朝胜,27岁就创业当老板,业务跨出汽车装修市场,连室内设计、大楼、科技厂房,都用得到他的隔热纸专长。他的店目前需要2~3名员工,一般熟手起薪约3.5万元,若含奖金超过5万元。「博士生毕业不用卖鸡排,来学贴隔热纸就好了!」连地方政府也动起来。打算以技职作为办学特色的新北市,最近宣布明年起开办全国首见的高职「产业班」,帮学生打通升学、实习、到就业的道路,目前有九所高职递出申请书。

失业率高涨 再度凸显技职教育优势

过去被视为冷灶的技职,为什么突然炙手可热?因为失业率高涨的年代,凸显了技职的优势!

国际劳工组织(ILO)5月份最新报告指出,全球15~24岁的失业者超过7000万人,几乎每8个青年里就有一位找不到工作,从欧洲、美国、北非、中东、到南亚,都埋下青年失业的不安定火苗。欧洲部分国家甚至飙上50%以上的可怕水准。

环顾欧洲,只剩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少数国,能把青年失业率压低到8%以下。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有历史悠久、且高度普及的技职教育。

在这些国家,年满15岁就接触职场,到企业实习、学技术,缩小理论和实务间的差距。如德国的「三明治教学」、瑞士「学徒制」,广被各国取经。

技职的好,连崇尚高教风气的美国也不得不反思。拥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商学院学历的纽约市长彭博(Michael Bloomberg),近来便丢出「去念哈佛、不如当水电工」的看法,引起广泛讨论。

他鼓励成绩普通的高中生,与其挤破头进大学,不如选择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不会浪费4年时光或背上大笔学贷。「水电工不用担心工作被外包到其他国家,更不用烦恼被电脑取代。」彭博的话不是没道理,美国劳工部2011年资料,美国水电工平均年薪约4.7万美元,资深熟手可到8万美元。

事实上,台湾也曾有鼎盛的技职教育,可惜最近20年快速没落。

技职体系 台湾产业起飞的力量

早期,技职教育曾是国家经济计划的一环,政府从1952年推动第一期经建计划,就着手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大批从职校毕业的学生,成为带动台湾产业起飞的重要力量。最颠峰时,每10名学生里,就有7名就读高职。

当过职训局主秘及青辅会主委的政大劳工研究所教授陈聪胜观察,在技职教育的黄金年代,台湾的失业率低到只有2%,政府的经济跟教育政策紧密结合,行政院下还有专门推动职业教育的跨部会组织,由院长跟政务委员主持,层级很高。

一位企业主管引用经济舵手赵耀东的话,认为技职人对台湾经济贡献非常大,因为这批人多半出身清寒,在学校锻炼得很好,毕业了也不会出国,立刻投身职场,还创立许多企业,创造更多就业。

例如跟中华民国同寿的台北科大,百年来培育超过12万名校友。据校方统计,国内有上百间的上市、上柜公司负责人或总经理,都是「北科帮」。

发展至今,全台技职体系有155所高职、14所专科、77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合计有多达246所相关院校及上百万名在学生。但技职精神却快速消失中。多数高职、专科学生都继续升大学,而技职大学生也忙于学术。

而且,专科高职也在减少中。1980年,大学生跟高职生数量还相差无几,如今,大学生数量却是高职生的3.6倍!

2012年,台湾整体失业率是1980年的3.3倍,经济成长率只有以前的1∕6左右。无怪乎不少人都感叹,技职一垮,台湾的经济成长动能也不见了。

而且从学历来看,大学生(5.9%)竟然还是失业率最高的族群,比高中(4.45%)、高职(4.15%)、专科(3.18%)都高。

经过广设大学运动,台湾的大学数从20年前的51所遽增到162所。妙的是,今年大学招生员额超过27万人,甚至超过高中职毕业生的总和。若说以前进大学是挤窄门,现在几乎成了「自动门」。

人人都上大学,一方面稀释了人才质感,更扰乱了雇主的选才标准,造成劳动市场供需失调。

因此,近年关于产业缺工、高学历高失业、学用不符、产学落差的新闻轮番浮上台面,博士卖鸡排、硕士扛沙包当清洁员的「趣谈」屡见不鲜。

这种状况下,重视实务教学与就业导向的技职教育,重新获得镁光灯的关注。104人力银行最新调查,「国立技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私立技职」。这说明了只要具备专业技术、肯动手做,就不怕失业。

企业高喊复苏技职,教学与政策都须改变

这波的技职抢救呼声,大多从产业界发出,焦点集中于产学互动与实务教学,跟过去截然不同。

这两年包括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财、东阳集团总裁吴永祥等大老,都呼吁复苏技职,拾回过去让台湾骄傲的「黑手精神」。

复苏焦点1〉学校强化实务,别再只拚升学

去年起担任「人才白皮书」技职组召集人、屡次建言政府的郑崇华观察,之前技职没落无人闻问,是因当时正值产业外移潮。如今许多台商想回来,才惊觉技职院校严重倾向「高教化」与「学术化」,找不到合适员工。

「如果学校教的,到了外面都用不上,那只是替社会制造失业人口而已,」郑崇华语气有点焦急。

「电机系没看过马达、机械系不会修设备!」卓永财这句名言,深刻反映了严重的产学脱节。

20多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升学率从13.7%,激增近六倍到81.91%,公立高职破九成的升学率,跟公立高中不遑多让,却跟当初设立职校的就业导向,背道而驰。

近期《远见》走访各地技职学校,发觉各校门口满是鲜艳红榜,写的都是学生考上哪间科大,而不是应征上哪家企业,景象几乎跟高中一个模样。

一位任教公立高职的老师说得坦白:「我们的学生超过九成继续升学,所以不必上那么多实务课。」另一位老师也观察,毕业生会直接就业的,每班只有个位数。即便学生想就业,师长也会劝他们再升学,高学历比较保险。

为满足前进高教体系的需求,自从民国90学年度以来,高中数量增加超过15%,高职却减少13%,两者差距愈来愈大。

而在评鉴制度导引下,许多技职院校不得不投入写论文、拚积点的量化指标竞赛,导致教学离实务愈来愈远。

幸好,如今企业界肯伸手奥援,可望改善。近来便出现许多更具弹性的产学携手、技术专班,以及实习学制,带学生到业界现场学习,体验工作环境,毕业后也有机会直接就业。

但实际运作后就知道,包括师资任用、升等考核、课程设计、及学位授与上,法规都有再松绑的必要。举例,某位显赫一时的企业总经理,本着教育热忱而投身教育,如今却成为学校的万年「助理教授」,不但升不上去,待遇更难跟过去相比。而协同教学的「业师」,也只有每小时900元的钟点费,怎能吸引具备实务与经验的师资投身技职?

复苏焦点2〉政府别把技职当「次等教育」

提升教学内涵之余,政府资源分配与制度也得加把劲,莫再把技职当可有可无的「剩余选择」。

担任「高中教育工会」副会长、任教于新北高工的黄耀南形容,过去20年一连串的教育改革,几乎等同台湾技职的苦难史,甚至有官员曾提出「废除高职」。自从1996年「精省」,过去属于省政府体系的职校经费就不断缩减,「很多学校从那个时候,招生就再也没有满过了,」他苦笑。

从教育经费观察,高职跟专科技职院校获得的预算占比,一路从30年前的20~30%,如溜滑梯般骤降至99学年度的6个百分点。

尽管官员解释,预算少是因高教院校数量激增,且科大被并入大学计算,若看平均每生获得经费,高职(11.2万)与专科(10.5万),并未比高中(10.2万)或大学(19万)逊色多少。

但许多教育人士都反驳这个说法,因为技职本就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举凡购置设备、聘请经验师资、场所与材料成本等,都比高教学校更需经费。「齐头式平等」的预算分配,不利技职发展。

即使都会区的公立高职,经费也不见得充裕。台北市大安高工校长陈清诰说明,该校超过10个类科,每年设备购置跟维修加起来只有180万,各科能分得的少之又少。光是机械科,买40台车床就得花400万,而且还没算到维修费用。

公立学校都如此了,何况私立学校,不少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设备费」。就算有企业想捐机器设备,也只能以「没师资」或「没钱修」等理由予以婉拒。「七成给高教、三成给技职的比例,根本是错的,应该反过来才对!」一位校长不满地说。

感受到各界的期待与压力,2009年起,教育部端出「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今年要再启动为期五年、预算200亿元的第二期再造方案,其中80亿打算给各校升级硬体。是否有具体帮助,还待观察。

复苏焦点3〉企业别把学生当廉价劳工

既然这波技职复苏呼声来自企业,企业界当然也得挹注资源,帮台湾培育人才。

技职司长李彦仪坦承,过去校园比较封闭,需要多和产业互动。但加强实习亟需企业界配合。「如果高职毕业的孩子有就业能力,而且业界愿意提供不亚于大学生的薪资,这样他们才有诱因!」

北科大校长姚立德也呼吁企业释出足够职缺,并且要改善以往遭人诟病的劳动环境,「千万别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工,反而不聘正职员工了!」

在各界期待下,抢救技职可说是台湾社会近来难得有共识的活动。可是,横在眼前的两大挑战,却也不能忽视。首先,是明年将启动的「12年国教」,恐怕加速技职往高教倾斜。当过教育部长的曾志朗跟黄荣村异口同声说,检视12年国教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技职能否多元发展。

一位技职老师忍不住砲轰,在技职有望复苏的当口,政府却硬要12年国教上路,「这等于逼学生去读高中,要让高职提前关门!」当同样免学费,但高中学校交通区位更好的状况下,学生跟家长当然会选择念高中。

民国100学年度,高职的招生率已比不上高中,差距会不会继续扩大?今年四技二专统测报名仅14.6万人,创下历年新低,比前年骤降1.2万人。

另一个更可怕的,是再过不久就要来临的「少子化」海啸,恐掀起整个教育界一番浩劫。

目前全台国中毕业生还有约27万人,但到了民国110学年度就会跌破20万人,届时不只技职,很多高教学校也会面临「没有学生」。

两大因素夹击,不少人都有「没有明天」的心理准备。这次技职再救不起来,应该没有下次了。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6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网】【立即购买远见杂志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