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店卖什么挂什么 广告招牌设计「幌子」拉客超抢眼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设计,而古代的商业广告也很有特色,一点也不逊色于现代。(图/记者屠惠刚摄)

文/傅奕群

从史书文献来看,幌子最初使用于酒铺,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其形式也随着店铺的性质而有所差异。酒幌广告在中国古代虽然数量众多,但其他商品的幌子广告也不可忽视,如饭店、药铺杂货店烟袋铺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

饭馆的幌子不仅能向人们展示饭馆的种类,还可以区别饭馆的等级和民族。旧时的饭馆会在门外悬挂罗圈,有些地方的小饭馆门口则是挂一个柳条笊篱当做幌子。在老北京人眼里,罗圈下缀红布条的是汉族饭馆,缀蓝布条的是回族饭馆。如果光挂个罗圈,则是卖笼屉的作坊。如果罗圈下有三根绳,表示有笼食品。绳上结白花,表示有包馅食品。切面铺则以一罗圈糊上金纸银纸,下垂红灯花纸条,以罗圈象征煮面条锅子,垂条象征面条。

▲「永星斋糕点铺。

老北京的糕点铺门面通常讲究,幌子一般是红牌金字,扁铁钩环顶端向上卷花,每块木牌则是「龙凤喜饼」、「芙蓉糕马」、「大小八件」、「桂花蜜供」、「重阳花糕」、「满汉糕点」等。药铺的幌子多半由一块四周为白色、中间一个黑心木板制成。上下是直角等腰三角形,表示半帖膏药。中间是菱形,表示一整帖膏药,中间用铁链连接。北方有些药铺会挂出一长串的膏药木头模型,借此招徕顾客。

南方有些城镇中药铺除了挂膏药,在两挂膏药之间,还有一个脚踏莲花的小男孩。据说小男孩表示的是该药铺里有专治儿科疾病的坐店郎中。还有用鱼形木板制成的幌子,鱼是一种吉祥物,表示用了我的药,保君除疾祛病,平安如意。

▲烟袋铺的幌子,药铺的幌子。

肥皂铺的幌子也十分有特色。老北京新街口外的「宝兴斋」香蜡胰子(肥皂)铺,店主在门帘上挂了个铜铃,风一吹便叮叮当当,人们称之为「响铃寺」。地安门外的「宝瑞兴油盐酱园店的门前则有一个木头做的、涂了红色油漆的大葫芦,人们称它为「大葫芦」。北京鼓楼前的烟袋斜街,因街内有家烟袋铺做了一个特制的大烟袋挂在屋檐下而得名,街名保留至今。

▲老北京大街上的幌子广告。

传统的常州「宫梳名篦」制造厂家「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在店门口挂了一个特制的大木梳做标志。有的店铺的幌子代表其行业特色。颜料店挂若干木制的彩色木棒修车铺挂一个车圈车带鼓铺挂一串鼓,草料铺则用竹竿捆一束稻草等。

清末民初,上海和广州街头已有不少外商广告。这些来华外商颇知中国幌子广告的意义,入乡随俗,做了很多即具当时特色的幌子。比如英国人开的汇丰银行就在门前立了个铜狮子为幌子,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则用「飞马」为幌子。这些洋幌子也有商标之意。如今,世界各地的都市城镇都有霓虹灯广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招牌交织成光的海洋,令人徜徉街头,流连忘返。

幌子广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与商业繁荣、社会发展等客观环境相适应外,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植根民间,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旧时商业的繁荣、民众的心态、世俗风尚,都可以从幌子广告中折射出来。

山西的乔家大院里有一间展室,专门陈列各种类型的幌子,包括灯笼、酒葫芦、小棺材、金元宝等,令人叹为观止。平遥古城的明清街上,各色幌子广告迎风招展,完好保留了明清时期幌子广告的原始形态。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则是收集史料与专家论证,力图仿制和恢复《清明上河图》中各种类型的广告,使幌子广告成为园中一大景观。

★本图、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商从商朝来:透视商贾文化三千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