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时代」发现国家雏形 证明中华文明存在5000年
国新办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并通过对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众多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实证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明。探源研究发现,中国文明是散布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规模远超世界上其它几个古代文明。
据《央视网》报导,探源工程的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左右,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直到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报导指出,从浙江良渚遗址能发现长1800公尺、面积近300万平方公尺的内城和面积达800万平方公尺的外城,还有为了防止遭洪水侵害所堆砌的大型水坝。
在山西陶寺遗址中,同样发现了修建于距今4300年前的巨型城址,280万平方公尺的城内有宫殿区、手工作业坊区、一般居民区和墓葬区等严格的功能分区。
陕西石峁古城的总面积达400万平方公尺,是由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古城则是用石块在丘陵之上垒筑而成,皇城的城墙高达9公尺,外城的城门建有雄伟高大的垛楼。
探源研究认为,中华文明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例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
此外,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是水稻和粟、黍的发源地,这也是「探源工程」一个重要内容。大约在一万年前,南方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北方开始种植粟、黍,就是小米和黏的黄米。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执行组长王巍表示,各地区都开始出现了初期的文明,它的标志是王权的出现,大的城址、高等级的建筑,都是判断文明的一个重要标示。
▼陕西石峁遗址。
据了解,文献传说有「天下万国」的说法,研究团队称为「古国时代」,认为距今5000年前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各地方文明分别有自己的演进方式、特点,所以成为「一体化」趋势,汇成中国文明的洪流,并在古国时代晚期,以河南二里头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大量吸收各种外来的先进文化因素。
报导指出,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自1987年发掘以来,已经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其中玉器最为突出。考古专家认为,制作工艺高超的玉器,需要一批脱离或半脱离农业劳动的专门玉工,所以手工业必须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重大变革。
考古专家介绍,凌家滩遗址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至5300年,在此之前并不显眼,与目前已知的周围20多个遗址均为小聚落。此后这些聚落慢慢消失或衰落,位置相对居中的凌家滩,最终演变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最大、最发达的区域中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一项由中国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从而填补了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