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火线/欧盟不是江左盟:孤立主义的胜利
▲英国首相卡麦隆在脱欧公投赌输了,黯然辞职。图为他和妻子莎曼珊投票后的身影。(图/达志影像/美联社,下同。)
英国脱离欧盟是全球「孤立主义大爆发」的其中一环。这种现象就跟《犀利人妻》里的安真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回不去了。
历史源远流长的欧洲,向来有源自基督教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传统。但另一方面,欧洲同样扎根着混合了个人主义与亚当史密斯思想(自由贸易、自由意志)的资本主义传统。两者经常产生冲突。
资本主义的高涨推波了帝国主义,引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翌年的1946年,邱吉尔即提出了类似欧盟的构想(欧洲合众国):相互扶持、共存共荣、共抗外侮。
在冷战的年代,大家危机意识高,北约与华沙公约的对抗,凝聚了双方集团的内部团结。但随着苏联瓦解,东西欧冷战结束,西方资本主义获得倒性胜利。加上网路促成全球化,一些怀着重现「罗马帝国荣光」梦想的欧洲人士,遂以早期的经济合作模式(欧洲共同市场等)建构出欧盟这个「大家族」。
然而,欧洲是《圣经》里「巴别塔」的现实缩影。非但族群、语言复杂,「亲戚」之间个性、贫富也迥异。大凡组织与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必然有利也有弊。经济好景时,万事美好。但是金融海啸及恐怖主义大爆发后,一切都变了。
不少欧洲人越来越不满为了挺欧盟抢救「欧猪五国」,逼得各国政府撙节支出,削减人民福利,劣化劳动条件。工作机会被「自由移动」的移民抢走、难民大量涌入,更是火上加油。加上一旦成为欧盟的一员,每年还要缴交一大笔「会费」(英国每年要缴八十几亿),以及许多事都要听从欧盟的旨意,人们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许多人支持「脱欧」,是希望找回国家的「自主权」。可巧2015年英国大选时,为了争取「脱欧」选民对保守党的支持,首相卡麦隆大胆豪赌,抛出胜选后于2017年前举行「脱欧公投」的议题。未料机关算尽,反而一手造成今日「脱欧」的结局(不过,还是有将近一半的选民支持「留欧」)。
全球的经济不景气煽动了「孤立主义」的高张气焰。从欧洲、美国、到香港,当人们变得「只想我过得比你好」时,排外、仇外的氛围自然风起云涌。英国脱欧只是开出第一枪,它对欧盟会员国引发的冲击效应,未来恐怕会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秉持正义、人溺己溺、相互扶持的「大社会主义」理想, 在许多欧洲人心里此时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欧盟固然不是「江左盟」,梅克尔或卡麦隆更不是梅长苏。当正义理念和人道主义遇上「八肚夭」,江湖告急,耶稣、马克思都输了。最后的赢家,永远是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