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九合一」惨败与大陆港台智库的短板

毕殿龙

日前结束的台湾「九合一」选举,国民党连失台北台中大都市,22个县市仅拿下六席,堪称惨败。舆论要求国民党检讨自身之外,大陆台港方面的智库,对几何倍数放大的国民党输掉选举怪大陆的言论及后续影响反应麻木迟钝,没有预判对策。从接连发生的港台事件看,大陆数量庞大的台港研究机构和智库的短板也应该到了认真检讨的时候了。

中国大陆很多大学和社科院都设有港台特别是台湾研究机构。因为这些研究机构没有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用统一的管道方式向外界公开,故难以进一步判断它们是否叠床架屋,更无从判断其对各种决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但仅从公开的表现看,在两岸交流中,所花费的科研经费与所发挥的作用不成比例,甚至该有无都存在的必要的质疑。大陆台港研究机构和相关智库的短板主要表现在:

其一、缺少更广泛有效的交流管道和交流方式。大陆港台研究机构,获取资讯的方式,还多限于净化过的官方报导和往来人员交流,不屑于和没有将和台湾普通民众网上交流纳入自己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范畴。这在网路时代,是个巨大的缺失。所参与特别是主动组织、所费不赀的两岸研讨会,对台湾研究机构也多持有大陆官方模式,邀请的人和讨论的课题,缺少开放性实质指导意义。尤其是希望通过邀请台湾专家到大陆讨论,顺便影响到台湾的想法,因为台湾专家要保持独立身份,造成远离大陆官方的形象,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话题的设置不但需要更加丰富具体,有更大范围的参与,而讨论的成果,对公众缺少最基本的传播沟通却倒和能力。对公众不能广泛传播;对高层从实际的效果看也远没有形成影响力。

其二,大陆涉台港研究机构和智库保守排外、缺少活力和新鲜血液。参与各种论坛和研讨会的多年来翻来覆去就是那些人。除了签署两岸经济协议很专业的研讨会和论坛之外,看这些研究机构召开的大多数研讨会和论坛,都是应该越多人参与进来越好。而这恰恰是很多对网路不甚熟悉的台港专家所匮乏的。他们很多只能通过开会时陈述的一些老掉牙的观点,不能及时汇聚网路和台湾有关的人才和观点。其实,网路上活跃的一些台海评论员文章,其对两岸民间的影响远远大于所谓的官方机构。除非这些研究机构仅仅肩负着对高层决策提供参考,没有和普罗大众沟通的责任。看看涉台研究人员和机构每年发表过多少公开的文章,就知道他们工作的情况了。

其三、长期以来,两岸部分人,通过网路和口耳相传的负面资讯,被人为放大。大陆涉台研究机构,对这些言论缺少及时和足够的反应。比如,这次台湾「九合一」选举之前,两岸民间就流传民进党文宣「选择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用「香港占中」事件,直接操作和影响台湾选举。香港和台湾发生了事实上的联动。如果这个时候,大陆台港研究机构和智库还没有足够重视的或者暂时还没有好的方法的话,也就罢了。但是,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束、国民党惨败后,网上有些人正在悄悄将上述言论联系起来,并散布「大陆提供廉价机票台商回台投票」是最大的「票房毒药」等,正在将国民党的惨败的主要责任扣在大陆头上。并进而被些有心人营造「谁和大陆亲近谁倒楣」的舆论氛围。这是一种很阴狠、很细腻的操作,也是对未来两岸关系伤害最大的言论。

如果说第一、第二两点不是台港研究机构要做的,起码最后这种对两岸影响极大的指责,应该拿出自己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全面的反驳。如果港台研究机构自己不干这些事情,或者不能为决策部门提供化解这些事情的方案,真不知道他们所做的工作,还有什么其他实质的意义。

大陆涉台研究机构不能只说官方爱听的,而是要提供真实的东西给他们做决策参考;研机机构也许不能左右当时的局势,却可以预测做出对港台几年之后的布局。因为缺少研究缺少前瞻性,判断缺少准确性,讨论缺少开放性;人员缺少包容性;与民众缺少广泛有效的沟通性,这让大陆涉台研究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遑论能够做出“用其自己的规则玩转他们自己”的长期布局。香港是个例子,台湾也将是另一个例子。如果研究机构和智库仅仅是为了将科研经费花出去,浪费的不仅仅是钱,误的却是国家。

知识可以丰富思想,但不一定衍生思想,思想属于勤于思考者;智商可以支持智慧,却不一定等同智慧,智慧在于活跃的智商。网路时代,必须有更强大的民间智库,作为官办智库的“鳗鱼效应”,增强其危机感,并弥补其资讯获取和思维局限、与大众沟通交流不力的短板。

●作者毕殿龙,河南,资深评论员,台海评论家,以写国际时事和台湾评论为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