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美、日、中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两岸呢?(古明章)

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与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视讯通话。双方同意就钓鱼台等岛屿的紧张情势设立「官方热线」,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迈向第一步。(摘自中国国防部网站)

中国大陆国防部长魏凤和在2021年底与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视讯通话,双方聚焦在亚太地区形势、台湾、南海等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同意就钓鱼台等岛屿的紧张情势设立「官方热线」,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迈向第一步。

同一个月,中、美两军人员在2021年12月也以视讯举行年度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双方就当前中、美海空安全形势进行交流,共军表达,美军长时间、高强度向中国抵近侦察演训,频繁实施「侵权挑衅行动」,是导致中、美海空军事安全问题的根源。双方就当前中美海空安全形势进行交流,对「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且进一步讨论改进中、美两国间海上军事安全问题的措施。

确保东海稳定 双方管控风险

中日两国聚焦在东海和钓鱼台领土问题,魏凤和指出,中国将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双方应着眼两国关系发展,努力维护东海局势稳定。中、日国防部门应加强高层交往和务实合作,进一步拓展海空联络机制内容,采取共同管控风险,并防止矛盾升级。

岸信夫赞同双方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两国外交关系和维护地区稳定将有重要意义,中、日国防部门及早设立热线非常重要,并对中国海警船在日本尖阁诸岛(即钓渔台列屿)附近海域的活动表达严正关切。希望借由加强战略沟通和危机管控,推进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建设等方面工作,构建更加平稳的日中关系。

中、日防长会沟通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是朝向推动「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建构的第一步,这种措施源自1970年代中期从欧洲开始到1990年代起向亚太地区逐步扩延,是指敌对国家或团体之间在经贸、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成功地舒缓紧张的对立关系,隐然成为建构区域安全的主轴。

信心建立措施具有范围不拘及限制较小,且无法律强制约束力、单方善意带来双边互惠等特点。而「军事互信机制」是「信心建立措施」的一种重要施行手段,为敌对国家或邻近国家间透过区域组织或订立协定,以建立联系管道、预先公布军事讯息、制定查证制度等方式,增进了解,避免擦枪走火,确保区域和平与稳定为目标。信心建立措施具体包含宣示性措施、透明性措施、沟通性措施、限制性措施、验证性措施及海上安全救援措施,其基本概念是要避免冲突、建立信任及确保和平大局。

军事互信机制 大国斗而不破

今年是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正常化50周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新年表示,在急速升高的严峻及复杂国际情势中,他将正式展开「领袖外交」,其外交理念是推动以兼顾理想和现实、重视普世价值与致力解决全球性议题、坚守日本人民生命及生活为三大支柱的「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普世价值是理想,而解决全球问题、确保人民安全是现实,而其中日本和美、中之间的三角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日、中管控冲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是实现岸田文雄外交理念的作法,反观台海两岸之间尽管自1980年代末期蒋经国总统透过开放探亲、观光、经贸与文化交流,逐步建立半官方的连系管道,但确保管控冲突的军事互信机制仍付之阙如。

至于中、美军事互信机制源于2013年6月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欧巴马会面,达成关于中美两军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共识,两国国防部就上述「两个互信机制」展开积极沟通并于2015年签署,2018年于川普总统时期发生中美贸易战,双方关系紧张,但两国国防部长仍见面沟通,就同意两军保持各层级交往并加强机制性对话,增进了解,降低风险。两军也承诺就建立《危机预防沟通框架》保持连络,并致力于落实「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两个互信机制。

两岸关系紧张 如何避免冲突

日本、美国都与中国希望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而对立中的两岸政府应如何发展军事互信机制,早在2000年陈水扁在竞选总统时即在「中国政策与国防白皮书」中提到构想,他主张两岸之间除了可就签订和平协议事宜进行磋商外,也希望能从人员互访、演习告知、建立热线、海上救援等措施先做起。2004年大陆国台办也透过新华社发表对台声明,提出「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呼吁。但陈水扁时代末期致力正名制宪、入联,此议题即无法讨诸实行。

而2008到2016年,马前总统任内,两岸关系和缓,各界都对促成军事互信充满期待,当时学界办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研讨会、论坛,提出许多建议,供政府参考。但两岸之间当时多着眼于低政治性的经贸交流,在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马政府声望重挫,更不敢提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据中共解放军少将朱成虎曾表示,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曾有意派军人互访,协商两岸军事互信问题,但遭到美国阻止告吹。在台湾问题上,他指出美方画下5条红线,包含有第一两岸不能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其次是两岸在南海问题上不能联合,对付其他声索国家、第三是两岸在钓鱼台主权问题不能联手对付日本、第四是两岸不能就军事技术交流、第五两岸退役将领的交流不能够常态机制化,这项讯息遭到马英九办公室承认,然而两岸关系在马总统卸任后,交流紧缩,军事互信机制更是遥不可及的议题。

2016年民进党胜选执政后,发生海军金江舰雄风三型反舰飞弹误射事件,当时是蔡英文政府刚上路,外界关切两岸是否应在现行沟通联系机制外,另建构包括军事互信机制等沟通管道,陆委会表示,军事互信机制事涉敏感,在国内仍然无共识下,现阶段不存在推动的条件。

随后这几年军事互信机制之议束之高阁,因为不承认「九二共识」,连海基、海协会的准官方协调机制都停摆,在2020年李大维出任总统府秘书长后,海基会董事长悬缺,已经一年多没有人接任。

蔡英文总统在2022年元旦文告中表示要提醒北京当局,不要误判情势,更要防止内部「军事冒进主义」的扩张。她强调「军事绝对不是解决两岸分歧的选项。军事冲突将冲击经济稳定。各自努力照顾好人民的生活,安定社会民心,两岸才会有空间和氛围,以和平的方式,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求解方。这也会让区域的紧张情势有所缓解。」

民进党政府既然提出希望以两岸和平解决问题,但两年前蔡总统的元旦文告中已表明「九二共识」正在掏空中华民国,意即在民进党、共产党持续毫无共识基础下,两岸不但未能像日本、中国先「搁置主权争议,求同存异」,也未能像中、美间常态性的军事安全协商,这显示要朝向建立军事、政治安全互信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