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以伊隔空互打 两岸无人机对战胜算多少?(谭传毅)

俄乌战争、伊朗与以色列隔空互打启发了许多人,不只是无人机,几乎所有军事作战都受到了检验。(图/路透社)

俄乌战争、伊朗与以色列隔空互打启发了许多人,不只是无人机,几乎所有军事作战都受到了检验。但是对于政府而言,这种启发是深刻的、还是敷衍了事?

回头看看台海战场,无人机能够发挥功能的地方太多;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视角扩大到整个无人载台的领域里面,包括察打一体无人机、自杀无人机、指挥管制无人机、电战无人机、无人舰艇、无人潜艇、无人登陆艇、战斗机器人...等等。

这些载台除了「无人」之外,还必须加上「智慧化」(AI)、「匿踪化」、「指挥自动化」,这才构成完整的无人载台系统。

想像未来解放军如何以无人载台打击本岛,这将是现在台湾无人机发展的方向:无人机吸引国军火炮并开启感测设备、各类导弹覆盖全岛、无人机扫荡残余兵力和重装设备、无人潜艇打击海鲲级潜舰,最后则是无人战士登陆。

面对这种攻势,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任何单位或个人提出无人机战术或想定,国军的无人载台(机群)能够发挥何种功能实在令人担心。

为了无人机而无人机的团队

2022年8月,蔡英文揭牌「亚洲无人机AI创新应用研发中心」(亚创中心),中央社根据路透社浏览过的政府计划文件,政府的目标是在2023年制造出3200多架军用无人机,包括重量不到2公斤的迷你无人机,以及飞行半径达到150公里的较大型侦察无人机。

在无人机需求数量方面:监侦型1552架、微型1485架、目获型72架、陆用型监侦128架、舰载型监侦16架。

从无人机需求可以看出:第一,无人机数量远远不够。看看俄乌双方所拥有的无人机(特别是微型自杀无人机)数量都超过万余架,伊朗无人机数量更不只如此,而我仅装备区区1552架明显不够,在解放军第一波打击之下能存活多少?要知道,既然以量取胜,微型无人机的地位和155mm炮弹是一样的,打的就是「消耗战」。

第二,陆海型监侦无人机无用论。当解放军发起攻击,必然抢占制电磁权,在强大电磁干扰制压与欺骗情境之中,监侦无人机还能起飞吗?即使已经起飞,还能发挥监侦功能吗?占数量最多的监侦无人机无法制胜,岂不表示无人机国家队用错力了?

第三,缺乏无人机相关配套设施。无人机使用必须纳入国军C4ISR系统之中。首先是「发现」敌机。发现解放军中大型无人机可能没问题,如何「发现」微型无人机则是个大问题。国军雷达(包括野战雷达)系统能够发现并锁定来袭微型敌无人机吗?无法「发现」,又怎么还击呢?

第四,如何反制解放军各类无人机是个大问题。从无人机国家队发表的成果来看,完全就是为了无人机而无人机,完全没有反制措施,包括硬杀伤、软杀伤、定向与不定向能武器反制等等。

第五,预期微型无人机数量将非常庞大,其部署必然是分散式的,仅仅靠现有的C4ISR系统不够,还必须有AI加持,才能最有效运用,并发挥最大战力。然而「亚创中心」取了个AI的名词,但却无AI之实,难不成国军AI系统建设要靠数发部?

兵力多多益善?

无人机(特别是微型无人机)的数量将会很多,但是「亚创中心」规划的无人机数量仅有3千余架,微型无人机仅有1485架,远远无法进行消耗战。为什么呢?不敢批量生产、还是不会使用?

昔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因为他具备成熟的战争指导,能够为各级部队分派任务,所以不惧兵力增多。统帅再多兵力但却胸无点墨,被敌军分割歼灭的战史也是常见。现代「无人作战」瞬息万变,需要指挥官更快的反应与兵力调配,更是考验领导人的「将才」;与其说「将才」,倒不如说是AI的聪明度!

我们必须强调,「无人作战」已是战场常态,人究竟不是万能,越来越无法独自决策,必须要有聪明的辅助决策系统,才能克敌制胜。此时,人工智慧(AI)植入作战体系之内,就是必须的了。

最适合AI作战的,就是大批量的小型化、轻量化、无人化武器平台,包括李喜明提过在全台分散部署200多艘微型飞弹快艇、以及现正夯的微型无人机。想想看,数万架微型无人机分批升空迎敌,那是多么壮观的场景。问题来了:怎么操控这数万架无人机?彼此之间如何通联与避碰?如何协同执行任务?都需要AI的介入,否则,没人敢指挥这些无人大军。不是人人都是韩信!

因此,无人作战首先必须为微型无人机「赋能」,使其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可自主协调对敌展开行动;在无人机领域,就是蜂群无人机(UAV Cluster)。「人」只要运筹帷幄之中,即可远端操纵战争进程。

现代技术操纵蜂群无人机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已经具备实战功能。所有战场资料都会传输给帷幄中的指挥官,只要指挥官真是个「将才」,就能做出正确的作战决策;即使指挥官是个「蠢材」,AI也能提供聪明的作战决策。

AI无人作战体系之所以「万能」,因为其具备自我适应战场能力,也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自主调整指管体系、自主纳编基本作战单元、自主控制作战行动、自主调节作战资源,所有指管体系完全交由AI执行,指挥官从远端作最终决策、并监控作战行动。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怕的是国军根本就未建立成熟的C4ISR体系、没有深厚的谋略、更没有灵活的战术指导,难怪不敢大规模建造微型无人机。按照国军现有做法,大概就是平均把这些无人机分配给各基层部队使用,把责任往下摊;连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都搞不清楚无人载台作战,怎能指望基层营长、旅长、舰长整得明白呢?

反制无人机

反制无人机的方式很多,主要分为软杀伤与硬杀伤。打击对手无人机及其基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其它还有:以导弹打击无人机、骇客攻击、以无人机打击无人机、电子干扰与电子诱捕、镭射与微波武器拦截、以网路技术破解敌指挥所与其无人机的无线电通信协定、制作假目标、气象武器、超轻飞机、轻型直升机、滑翔机、无人机、动力伞、热气飞艇等。

更重要的是要能「发现」敌军无人机,应对低空、小型、慢速(低小慢)的无人机,相对应的探测、跟踪、识别、预警、干扰设备也必须非常精密而且小型化,例如搜索距离只有数10公里的小型相位阵列雷达、红外与磁力感测,而不是动辄数千公里的大型雷达。

当无人机国家队开始发挥功能之际,国军不妨建立自己的无人机集群统一指挥,而不是放任基层部队自生自灭。在平时就要放飞无人机前出侦察,并配合无人机集群的电磁对抗、自杀式集群拦截和防空作战,增强对蜂群的拦截能力。

软杀方式可能在浪费时间,特别是干扰无人机与地面站通信。因为未来的无人机智慧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人」的因素不断减弱。同时,电子欺骗能力增强,无人集群通信扩频、跳频技术广泛使用,电子作战最终将会达到动态平衡,很难出现某方压倒性的优势。看起来,硬杀才是硬道理!

结论

过去国军往往耗费巨资于「对称型」的国造武器,例如一系列「国造计划」,但是对于真正「不对称武器」的建设例如轻量化、小型化与无人化的武器却嗤之以鼻。

如果,国军马上取消一系列「国造」计划,把资源投入到集群无人武器方面,相信可以获得立即的防御性效果。只可惜,将军老是在打上一场战争,想改变固有思维,难上加难,究竟不是人人都是韩信。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