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国民党如何因应柯文哲与民众党的「罗宪困境」?(沈迺训)
蜀亡后开启的魏吴两国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似乎悄悄在台湾启动,对此,知台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给了肯定说法「柯文哲推翻两党政治的挑战结束了,台湾政治可能回归传统的两大阵营对决格局。」(资料照,姚志平摄)
关于当前柯文哲与民众党的高度政治危机,国民党究应采取何种战略态度,或可汲取三国时代两则经典范例作为借鉴。
东汉末年,武勇惊人的吕布一度威震中原,连曹操、刘备等诸侯群雄均畏其三分。可惜吕布有勇无谋,远离贤臣嗜酒近色,部下离心离德,最后被部下出卖叛迎曹操。
吕布死到临头还在抱怨平日待部下甚厚,奈何众人忘恩负义背叛他。就在曹操欣赏吕布武勇考虑收留时,吕布曾经帮助过的刘备竟说:「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提醒吕布见利忘义两度弑义父的黑历史,终于让曹操下定决心诛杀吕布,吕布死前不忘大骂刘备「大耳贼最不可信!」。
又有,三国末年,曹魏大军大举伐蜀,蜀汉积弱难挡,后主刘禅遣人向孙吴求援,吴主闻讯后一边由江东派兵攻打魏吴边境的寿春企图牵制魏军,一边由荆州派兵入蜀救援。未料大军尚未抵达蜀国,后主刘禅就已举国降魏,进退两难的吴军决定攻击蜀国边境永安城企图分一杯羹,结果拥有兵力优势的吴军反而在坚不降吴的蜀将罗宪用极少数兵力抵抗下最终悻悻然退兵,罗宪最终在魏军抵达后依照后主降魏的诏令降吴。
现时柯文哲与民众党的艰困处境,与当时吕布和面临灭亡的蜀汉不巧有着几分神似。前者,吕布的个性让他最终众叛亲离,沦为阶下囚,连以仁义著称的刘备都选择「放生」这个曾经基于利益而帮助过他的恩人,刘的动机极可能是难忘收留吕布在先,却遭背刺夺城之痛。
后者,当时东吴并非没想过救蜀,然而东吴自身难保,一方面只能选择派少数兵力佯攻寿春,而非举国进攻;一方面蜀国被魏军大部控制后,吴国基于利益考量也必须选择多占城池,根本顾不得吴蜀两国盟约的政治道德,何况蜀国都已投降。而罗宪在盟友东吴劝降与受降魏国两个困难选择之间,最终选择降魏不降吴,其原因表面当然是遵从旧主降魏的指令,但现实的原因很简单,就像罗宪的老师谯周劝刘禅降魏的理由一样「再辱之耻,何与一辱。」,投奔东吴只能称臣,既然都是称臣,何不直接投降强大的魏国?东吴迟早是魏国的囊中之物,难道还要再降一次,受第二次耻辱?套一句现代的广告台词即是:「你早晚都要降魏的,为什么不现在就降?」
两则经典旧事足堪为当下国民党的政治行事准则,现时两个在野党的脆弱合作的现状,主要是让国民党在立院仍然有过半优势来掌握主导立法与预算等政治权力的维持,借以换得一定的政治资源挹注党中央与地方派系的利益。
然而这个现状的维持极为困难,一旦柯文哲进一步遭到司法的凌迟处置,民众党形同灭党而群龙无首,诸多人会陷入「罗宪困境」—究竟要倾绿还是倾蓝?然而树倒猢狲散的蜀国众臣连同罗宪在内无一人投奔东吴,原因很简单—只要魏国能保证他们的政治利益—继续有官做。
一旦柯文哲无法控制民众党时,也意味着民众党的前景将如同亡国之蜀,那么民众党台面上立委以降的从政人士在预知到政治生命可能只剩下不到3年的倒数计时开始时,他们会选择坚守政治志节维持立院在野合作的存在?还是选择向现实利益靠拢,降志折节,将他们手中仅剩的筹码用来变现资源,在立院当起假中立真投绿的民意代表?再进一步的残酷思考是,最后的柯文哲在困境之下会选择投奔东吴,还是体面的降魏保其不失公爵富贵?
蜀亡后开启的魏吴两国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似乎悄悄在台湾启动,对此,知台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给了肯定说法「柯文哲推翻两党政治的挑战结束了,台湾政治可能回归传统的两大阵营对决格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其实不论国民党现在做出何种样式的表态与行动,真助民众党或假助民众党或不助民众党,甚至选择效法东吴攻击永安城的政治动作,最终都不会影响到历史进程。真正会影响历史进程的只有国民党自己的救亡图存决心与行动,领导人的良窳更是能否带领党走下去重返荣耀的重要关键。孙权在则吴兴,孙皓在则吴亡,历史已将一切都预告在前了。
(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