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社区医疗崩盘 健保光环蒙灰(谢文辉)

卫福部年初推夜班奖励,因奖励金大小眼,引发地区医院不满。图为医疗人员游行争取合理待遇。(本报资料照片)

如果要票选近年来最落漆的政策推动,不二人选大概就是「分级医疗」。民国77年行政院开始推动全民健保的规划,当时就发觉台湾自39年开办劳保、47年开办公保以来,政府的手伸进医疗市场,彻底扭曲了医疗生态,造成医疗资源呈倒三角状畸形发展。为了推动健保,让人人享有公平可近性高的医疗照护,须要推动分级医疗,导引资源能重新分配,回归正轨的三角形配置。当时也同步推出奖励各医缺地区、普设社区地区医院。故而,推动分级医疗、导正资源重新配置、扭转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就成为至今历届政府一致的政策方向。

30年后来看政策推动的结果,当78年南投劳农保特约医疗院所掀起所谓40年来最大的劳农保抗争时,医学中心有4家,地区医院尚有750家,到今天医学中心已大增至22家,区域医院也已倍增,但仍持续在人口密集区增建大医院,地区医院却仅剩350家(其中还包括新设尚未评鉴的大医院),并继续萎缩减少。从公开资料所显示的服务量能来看,84年健保开办时,地区医院约占33.8%,但到今日,扣除未评鉴之新设大医院后,已萎缩到只剩11至12%左右,这样的结果狠狠打了主管官署耳光,成了政策推动最大的笑话。说它是30年来历届政府最落漆的政策推动,大概没有人会有意见。

年前护理夜班费津贴,歧视性给社区地区医院最低补贴,理由是医中大医院照护的是较严重病人,可惜长官忘了在病房护理费已全面反映(医中>区域>地区),现在夜班费是针对影响生理时钟和家庭的补助,居然还大小眼,无视部里统计数据明白显示地区医院最缺护理人员,硬拗说成医学中心最缺人,其实也不令人意外,长年以来这样的歧视对待层层叠叠,长官看大不看小、欺贫怕富、牺牲弱势,使资源往强势倾斜的心态,早已司空见惯,社区医院濒临崩盘,看来已是注定的结局。

可是,广大偏乡医缺地区的医疗照护主力,还是靠社区地区医院支撑。当地区医院掀起关门潮,台湾非都会区的医疗照护会处处熄灯,我们引以为傲的健保将黯然无光。地区医院是社区民众最近、最方便、负担最轻的就医选择,是走不出社区的孤独老人与弱势民众的依靠,是广大非都会区及弱势偏乡医缺地区的骨干医院,如果崩盘,请问健保还剩下什么?

健保走入困境,须要彻底改革已是社会的共识,濒临崩盘的社区地区医院,就是新政府最迫切的课题。(作者为台湾社区医院协会名誉理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