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台春风遇上禁令北风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大陆实施对台湾凤梨禁令的半个月后,17日发布《农林22条》,鼓励台湾农民台商、台企赴大陆发展农林业。消息传出,农委会陆委会口径一致地以「名为惠台、实为利中」的负面解读回应,民进党多位立委亦提醒此举乃中共惯用的「养套杀」手段。绿营若走不出「逢中必反」的迷思,两岸难题无从解开。

如果没有2月底大陆突如其来的凤梨禁令,在蔡英文、陆委会新年以来的持续对陆「和风拂面」之下,或许整个绿营对大陆新一轮惠台政策的负面反应可能没有那么强烈。因为凤梨风波掀起台湾政坛新一波反中热潮已是既成事实,即便国台办发言人在《农林22条》的说明会上,强调凤梨禁令只是技术性议题,和《农林22条》无直接关系,但大陆需要从中认识到,如果先吹北风,再吹春风,很难从冰封的土地上孕育生机

大陆对台善意让台湾庶民社会有感、庶民经济得利,2005年后的10年是做得最好、最有效的时期。盖因两岸经贸交流在那时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如2005年国共论坛上大陆主动开放农产品,一下子让台湾农渔业者看到了「两岸关系好,台湾发大财」的前景。再如2008年两岸三通与大陆观光客开放后,台湾观光业、餐旅业立即盆满钵满,2010年ECFA生效后大陆采购团络绎不绝,亦如2011年陆生台后,私立大学不亦乐乎。

尽管那10年传出各种批评和争议,例如中盘商剥削、财团垄断、经营纠纷、投资失败等等,但总体来看,台湾各行各业都尝到了两岸交流开放的和平红利,只有蛋糕切多切少的问题,没有蛋糕做大做小的问题。可见台湾社会都认同台湾经济是离不开大陆、也离不开两岸交流的。这也是为什么民进党重新执政后屡屡高喊「摆脱单一市场依赖」、「供应链外移」,却对两岸经贸连结始终无能为力的根本原因

随着陆客自由行突然中止后再无恢复,疫情又让陆客彻底归零,陆生、陆配断崖下降。这次的凤梨禁令虽然被大陆定性为技术问题,但政治和社会效应已经产生并发酵。问题关键就在于,大陆的惠台虽然在不断「做加法」,但许多与台湾直接交流合作的政策部分却在「做减法」。尽管两岸经贸还是维持正向成长,但在台湾庶民视角来看,两岸红利的「蛋糕」并不是那样触手可及、唾手可得了。

此乃大陆现有惠台政策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的政治考量下,两岸既有合作机制很难恢复,不易解决一些突发棘手的问题,但同时大陆单向惠台的受益面也以在大陆的台商、台企为主,对生活在台湾的民众来说,在绿营长期的恐中宣传之下,他们赴大陆如同一场「冒险」,恰好正是因为两岸官方机制的中断,也增加了他们评估赴陆创业的风险成本

大陆的惠台春风如果要让善意的种子开花结果,应思考如何停止「北风」带来的负面影响。假如大陆在公布《农林22条》的当天,同时重启两岸既有机制下凤梨检疫的技术性沟通,并明确告诫蔡政府不应再政治化操作。这样一对比,台湾的主流民意会站在哪一边?台湾的农渔民会对哪一方更有好感

作者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