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17/古典诗词赋化为台词与戏剧配乐

文/Rosy

到底一出好戏的价值在哪里?

或者,电视剧能否跳脱既往的窠臼,而表露出一些文学与人生哲学的辩证?

有时回顾甄嬛的故事,这应该也是个人之所以喜欢,也愿意花点时间来写评论的缘故,毕竟这样的观赏经验,以连续剧而言,不过仅此一回罢了。

当初估算写这个系列的《后宫甄嬛传》观后感,本来觉得「十七」是个好数字,毕竟女主角甄嬛生于「四月十七日」、果郡王允礼排行「十七」且「十七」月夜是两人桐花台的诀别日子,总觉得这个数字用于结束全部评论会十分洽当,剩下未公开的几千字内容,还是留给自己当一些念想吧。

续贴?要看心情,打字可是件辛苦活呀!

大概「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全剧描述甄嬛心性与品格的重点,其引用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诗句作者自诩有梅花孤洁之姿,也被原着小说用来象征女主角本人。全诗如下所示: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甄嬛传》理面的女子,多数名字都嵌入花草植物的名称,或者藉彼喻此来作为性格的象征。

美人如花,女子亦如是。

譬如年世「兰」,或是宫女「花穗」、崔「槿」汐、乔颂「芝」之类,亦或〈《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九)沈眉庄温实初的恋情,还有沈氏的身家解说〉里面「宁可枝头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风中」最爱菊花的沈眉庄,或者是〈《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五)爱新觉罗‧允礼从果郡王变为果亲王的悲哀

〉最喜欢各类花草的王爷,以及爱屋及乌总在忙着拾掇合欢花的叶澜依,就表现了每个人的心性与想法。

顺便一提,槿花是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全年都是花期,在《本草纲目》详列了许多中医功效,但也应验了作者「无果」的设定,所以崔槿汐最后选择与太监苏培盛「对食」,可以「常青」地活下去。

而看待花的态度,就像十七爷阐述感情,同样有不同的层次:有单恋的杜若,有短暂露水之情的夕颜(牵牛花),有对于有情人能合欢共赏的心愿,同时有诀别散椿的桐花,更有那份对于梅花孤傲的憧憬。

果郡王允礼是个惜花之人,他也懂得女人,晓得当如惜花一般,努力怜惜并帮助着甄嬛,这样的男人非常难得。

《牡丹亭》的悲剧,就在于「情」虽深,却无法阻遏命运的磨难。

至于甄嬛,她憧憬梅花初绽于寒冬之中,那盛放于霜雪包覆之中的花萼和枝桠,如此美丽且高傲不屈,就连冰冷的凛冽朔风,也无法使梅花的香气和韵味消逝。

所以对于崔道融那样的诗人而言,梅花是如此高洁的象征,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以将这样的精神与美感描绘得如真的梅花那般传神,更希望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品格,就不要再摧残枝头的花朵了。

可惜,高处不胜寒,也是甄嬛的故事最后,观众得从梅花得来的意象

如果一句概括这部宫廷戏码,或许可视为封建王权「一夫多妻之失败」,换句话来说,也可以说是女人们「在其位而谋其政,谋其政而保其位」的种种失败过程。

梅花的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而能勇敢对抗冬季的寒冷,倚梅园那横斜错落的梅树,或者沈眉庄喜欢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风中」,「倚梅」对照了「存菊」的愿望,其实是相互呼应的一种象征。

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九)沈眉庄和温实初的恋情,还有沈氏的身家解说

〉里面解说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是「北风」或「朔风」都暗喻皇权,天子「南面为王」,也就是梅花(甄嬛)与菊花(沈眉庄)二者最大的摧残者。

甄嬛之所以要「逆风」,除了表现出自己的坚忍不屈,也是果敢并大胆对抗皇帝的象征,可怜沈眉庄就如菊花这么残败凋零于「北风」中,只剩下那在冬日朔风威逼之下仍勇敢生存的梅花。

曾经思考甄嬛与沈眉庄的姊妹感情,又想到之前两人的真挚友谊,对比剧终时刻,甄嬛对于往日的回顾,还有她与皇帝的对峙,从生到死、以真相相逼,直教人感叹命运无常。

而诸人的结局悲凉,同样也很真实;女人如花,人生风雨无情,终于繁华落尽,一切尽成空。

唐代温庭筠的词《菩萨蛮》,成为《后宫甄嬛传》的重要插曲,这也是个人相当欣赏的一点。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阙《菩萨蛮》所叙述的,其实是可以对应《后宫甄嬛传》的故事,只要听见这样的乐曲,就不免使人感觉有些哀伤。

「小山」指的是屏风上雕画的山水景致,也能想像的是女人们化妆的「远山黛」,「金明灭」那金光闪耀的奢华样子,也就是文字里面一名女子身处的卧室,烛火光影闪烁明亮的情况。

这时,云朵似的鬓发覆盖着女子雪白的面颊,或许在那「香腮雪」之下,是孤独女子隐藏的血泪,而她梳妆打扮,穿着昂贵的「罗襦」,就算有刺绣精美的丝绸短袄,或者卧室内装饰的一对对「金鹧鸪」图案,其实都诉说着她一个人在这华美房内那寂寞苍凉的心境。

「花好月圆人长久」是多么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后宫里面的女子,不免都如《菩萨蛮》那样困囿于小小的四方天空之下。

《菩萨蛮》就像是讲述着后宫无数妃嫔的故事,金碧辉煌点缀皇宫里的财富,并非是生活情趣,而是在美丽容貌与华贵服饰的围绕下,娇柔女子只能期盼「双双金鹧鸪」的夫妻和乐场景却不可得。

诗词就是古人的流行歌曲,可吟可唱,更是浓缩的许多小故事。

《菩萨蛮》描绘了一幅画卷,有床前屏风的景色及女子梳洗妆扮的娇慵姿态,更有孤独寂寞的心境,运用反衬手法来伤感内心的寂寞空虚,却不将伤心的感受溢于言表,品味时能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或许能够拥有那样奢华的寝室、美丽的妆容、富贵的衣裳,是古代女子作为他人妻妾的盼望,只是那犹如金色牢笼的命运,无法跟夫君双双对对,只能瞧着床边的鹧鸪鸟依偎相亲的图案,真的非常讽刺。

在后宫里面,或许女人们的初衷,也是希望真的能少点欲望,随遇而安,平安喜乐。

但谁又能得偿所愿呢?

就像皇后(乌拉那拉‧宜修),曾经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七)皇后一党:最坏的皇后、最蠢的齐妃、最小心眼的瓜尔佳‧文鸢、最厉害的太后〉提过她的悲哀,不由得想起了《楚辞‧九歌‧湘君》之中的那句「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她为了表现自己的美德而不免极端修饰着自己的外表与内心,又如《楚辞‧九章‧橘颂》所说的「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为了隐藏那真实的丑恶,只能借由装扮来伪装起自己。

可以说,原著作者有许多很适切的命名意象,无论是取材自花草,或者是鸟类,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非常真实,而对于皇后这样的人物,也从名字给予许多意象,相当富有哲理。

既然有「双双金鹧鸪」的盼望,其他鸟类对应的,却是安陵容这样孤单可悲的「黄鹂」,有瓜尔佳‧文「鸢」如此像戾天凶狠的大老鹰,还有余莺儿那样的垂死「黄莺」,或者被皇帝乱棍打死的宝「鹃」(杜鹃鸟,皇后的眼线)和宝「鹊」(喜鹊,却给沈眉庄报厄使之早产血崩)等人,电视剧真的完整呈现了小说无法表达的寓意,也是从头至尾的重复反讽。

抛开历史,或许到了后宫之中,人们只有欺骗和被欺骗,欺压和抗欺压,背叛或预防他人背叛,一个个的阴谋诡计施展开来,也不过就是因为生存不易啊。

像甄嬛这种具备美貌才华之人,为何总是遭别人算计?有些人为何能为了利益,就那么不择手段呢?

或许好人总是求自保,恶人总是步步算计别人,也就是许多的盘算,最后毁灭了彼此。

「永结同心」虽说是美好的誓言,但人心又如何能永远连结在一起呢?

正由于人心的脆弱,加上命运的捉弄,两人之间「离弃」谁都太过于容易,也不免造成许多的遗憾。更何况是许多女人争抢的唯一一位后宫的帝王

「富贵安逸动人心志,卧薪尝胆方图大业」这一句曾经是皇帝感叹的话,没想到最后却应验在为了报复的甄嬛身上,好色的帝王终于在刻意的酒色底下,掏空了自己的斗志与健康。

我总是记得甄嬛回宫后的种种怨毒表情,演员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教人心惊胆战,更不免思考起一夫一妻制度的价值。

「红袖添香」或许是很多男人的梦想,拥有三妻四妾的古代知识分子,可能无法像帝王的后宫那样花团锦簇,天天可以有美女在旁做伴读书,就如《花月痕》第卅一回所说的:「从此绿鬟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或许这样的神仙「眷属」非常「诗情画意」,可是如诗画般美好浪漫的幻想,仅存在于文人或文学家的想像,无论是怎样的眷侣,一夫对上N妻都要走样。

不免回想起那些爱得那么绝望的女子,从太后、皇后、年世兰,到甄嬛和沈眉庄,甚至是冯若昭和齐月宾这些后宫妃嫔,一抹宫墙又圈住了多少纠葛?

因此,每当电视剧的镜头转向皇帝的养心殿,就不免对着下图的对联感觉分外讽刺:

「诸恶不忍作 众善必乐为」

在后宫里面,任何「善」举都能用一只手数得出来,而那样多的「诸恶」及斑斑血泪,简直更使人觉得「不忍」。

此处顺便称赞一下横店影视城,将北京故宫东暖阁复制得如此形似,而导演运镜高妙,对照情节发展,那分有意无意的对照,不免使人有些唏嘘。

简单的对联,或者诗词歌赋,其实都构成了《后宫甄嬛传》的完整宫廷气氛。

故事变为画面,将许多可以调和的色彩和人物放在一起,使文学融入人物性格,还能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种意境,一种氛围,让观众去领略其中的情意或怨恨,这正是作者在创造后宫的概念上,表现了独特的手法。

演员演得不错,更是锦上添花,何况还有这么多如花一般的美女出现于电视剧画面中呢?

个人觉得很有趣的设计,就是将知名的《楼东赋》也放在了台词里面。

此赋乃唐明皇时期的梅妃江采苹所作,她是唐玄宗的妃子,被称为梅妃,乃因为身材纤瘦,她也为此而曾经嘲笑杨玉环肥胖,可惜梅妃与杨贵妃争「宠」失败,后来就写下了《楼东赋》来自述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对皇上和杨贵妃的强烈不满。以下就是此赋全文: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发之巧梳,闲楼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飘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长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梦相着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若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柰代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宠」是后宫女子不得不争的天子恩赐,倘若君王的怜惜一去不复返,就表示自己的好日子到头,或将老死于某个小院子里面,无人闻问,相信这也是当年梅妃不得不写《楼东赋》给皇上览观的主因。

西元740年,李隆基在骊山行宫霸占了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杨玉环,花了不少手段,公公终于得到媳妇,梅妃江采苹失宠。

而《后宫甄嬛传》取材于这段历史,除了可以对照《楼东赋》,更有趣的在于甄嬛本名「甄玉嬛」,后来改变甄家「玉」字起名而成为甄嬛,只是出于小说中暧昧蒙眬描述的「傲气」,至于甄嬛为何要改名,电视剧没有特别说明,或者可能拍了一百多集却删为七十六集的连续剧剪辑所需,不得不省略这段重点,相当可惜。

因为,甄嬛恰恰就是对照着杨玉环而生,所以后来她成为「熹贵妃」,对应了杨贵妃,还有唐玄宗当初千方百计要得到后者,就是因为杨玉环神似早死的武惠妃(武则天的族女,武攸止之女,武则天是她的姑祖母),那么套用到皇帝与已故纯元皇后的「替身」情怀,也就理所当然是个取材于此的桥段了。

梅妃江采苹看不起杨贵妃,自知才情高华又貌美高傲,所以她会强调自己美妙的歌舞、无尽的赏赐、盛大的宴会,还有曾经陪从在皇上身边的感情,可惜华妃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她虽未如梅妃那样被冷落十多年,命运却更为凄惨,所以读此赋幻想这些后宫女子以衣袖掩面哭泣,或独自在屋内徘徊踯躅的幽怨,不免为此更感同情。

在前文〈《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

〉里面,我曾经提到珊瑚的辨识及电视剧的错误,但要说到「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这句台词,又不免得多解说一点文学上的相关内容。

此句本出于清初诗人吴伟业所写的《古意》六首,这六首诗要一起赏观,台词引用乃最后一首,原文如下:

「争传娶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哪得恨长门? 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可怜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从猎陈仓怯马蹄,玉鞍扶上却西东。一经辇道生秋草,说着长杨路总迷。 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 银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锢慎夫人。君王自有他生约,此去唯应礼玉真。 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这六首诗说的是一段历史故事,也是吴伟业留下的些许史料谜团。

诗人写的是清初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往事,吴伟业在顺治十一年初应召入京,两年之后离京,从时间上来推测诗人所写的「玉真」就是杨贵妃,而「天孙」也象征古今帝王,除了怜惜陈娇那个汉朝失宠皇后写了《长门赋》,或者强调「玉颜憔悴」的后宫女子,实际上要讲的重点也就是最后一首,正是顺治与董鄂妃从相识到热恋的受「宠」,使得正室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备受冷落,董鄂氏更晋封为「皇贵妃」,所以有此诗对照失「宠」的皇后与当「宠」的董鄂氏,就算套用于《后宫甄嬛传》里面的「熹贵妃」与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何我很欣赏这出电视剧?简而言之,个人从未见过有哪出连续剧可以细密代入很多史料与文学,还将桥段设计得如此有意思,这是很难得的观赏经验。

而吴伟业所写的诗句,强调珊瑚玉树之美,那句「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纵然也写古今人物对照,也是表述对于后宫女子的同情。

以「珊瑚」来象征后宫女子,民间之人无法碰触,让君王怀在心间、护在掌上,如同皇宫里面的「上阳花」那样只可远观,终究无法真正为普通男子所拥有,而那些终会在更高的宫室里养做向阳的珍稀花朵,除了皇帝谁也「怜不得」啊。

珊瑚在古代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终有一天会被摆到最高位,由皇亲国戚(大概也就皇帝一人)来赏玩,这是多数后宫女子的悲剧。

珊瑚生长于海底,不可能随意在手中把玩,这也象征皇权封建社会垄断珍宝,而那些如同宝物的美貌女子,谁又能够远离陈娇或杨贵妃的悲剧呢?

特别一提,珊瑚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古时采收有困难,必须潜入深海约海平面以下200至2,000米左右,否则找不着适合打造珠宝的天然珊瑚,可参照个人的文章〈串起每一刻:「晒」点这五年设计的手工珊瑚项链(五)造礁珊瑚≠宝石级珊瑚〉所叙述。至此,顺治帝与董鄂皇贵妃的故事,套用在甄嬛与王爷的珊瑚手串里,形成了完整的故事,也使人有些感动。

上面的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4rW67ok3MkI,mv by amber 插画by陈柏言甄画集。定谱:王迪

这段插画相当美,不过多数画面出自电视剧,新意不多,但采用了剧中配乐《长相思》,调子典雅非常,由于是古曲来定谱,盎有古意,值得一听再听。

或许采用流行歌曲是电视剧的趋向,但个人一定要大力赞美配乐,除了《长相思》之外,还有古琴曲的《湘妃怨》、古箫曲的《杏花天影》,每一首都仿佛能绕梁三日,优美无匹。

《后宫甄嬛传》的电视剧之所以让我有这样高的评价,除了改编比原着小说丰满,配乐更是加分不少,同时里面的各角色均表现良好(皇上扮演者例外,猥琐的敦亲王、恒亲王则遭到严重丑化,摩格被删戏且可能故意挑了不上相的演员,也就这四个角色让人不免有些厌恶)。

最主要的,是连篇极具文化韵味与怀古的诗词歌赋,为剧情和人物生色不少,是电视剧的最大亮点。

大概从最初甄嬛选秀时,皇上问其姓名时所答的「嬛嬛一袅楚宫腰」,就透露出按照原着拍摄的优点,没有洒狗血的后宫爱情,也少了偶像剧那教人厌烦的现代台词或口白,我就深深被这些优点吸引了。

再到甄嬛与果郡王允礼互诉衷肠时所写的《一张机》至《七张机》,虽说全都套用古人的诗词,并没有完全自出机杼,勉强算是可惜之处,但仍旧是采取了使人怀想的描述手法。

但这年头,谁能花时间自己填写诗词赋,而不去拾人牙慧?

毕竟,创作者要想面面俱到,除非具有相当的才情,能不能在这廿一世纪还尚友古人,具备研读与书写诗文的情怀,大概可说是少之又少吧(这也是个人正在加强之处)。

第一次觉得宫斗戏码好看,大概只有《后宫甄嬛传》了,我当初有些沉醉得无法自拔,所以特别写了好几万字来赞扬,至少这种艺术性的追寻太难得,也不枉个人花了不少宝贵时间来回溯记忆与小说的差异内容。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一句,同样是使人难忘的场景。

甄嬛就如《子夜歌》诗文的描述,可以披散着长发,卧于皇帝的膝上撒娇流泪,那是分外使君王怜惜的时刻。

甄嬛在最初受「宠」的时候,以为这是「爱」的表现,就如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三)皇帝这个扭曲的人物 〉所说的,最初两人互称「四郎」和「嬛嬛」,后来是将死的帝王最怀念的往事,因为在那个情境下,甄嬛的感情很纯粹,也没有后来那样多的无奈忍让与怀恨居心。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诉说的是女子在夜里睡觉前不梳头,首饰全都去除了,发丝披在肩上,蓬乱着头发,温柔地趴在郎君的膝上伸展肢体,那香艳的姿态自然惹人怜爱。

《唐书‧乐志》认为,「《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表示这是一种悲剧的典型,就算出现的文字浪漫深情,最终不免走向「哀苦」的结果。

《宋书‧乐志》也说「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鬼歌子夜」更是凄婉而带有一点《聊斋》的悲剧性,这是很独特的一点,也可以说,这样的情调也浓郁地充斥在《甄嬛传》的结局之中。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堂。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崎区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驻箸不能食,蹇蹇步闱里。投琼着局上,终日走博子。 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年少当及时,嗟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 绿揽迮题锦,双裙今复开。已许腰中带,谁共解罗衣。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 道近不得数,遂致盛寒违。不见东流水。何时复西归。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亿。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举酒待相劝,酒还杯亦空。愿因微觞会,心感色亦同。 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徒怀倾筐情,郎谁明侬心。  侬年不及时,其于作乖离。素不如浮萍,转动春风移。 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 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三唤不一应,有何比松柏。 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惊风急素柯,白日渐微蒙。郎怀幽闺性,侬亦恃春容。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特别将全文附录于上,这样的古乐府叙事情诗,段落很长,可以视之为一段小说般的故事,相传为晋代女子子夜所作,故名。

现存魏晋至南朝宋、齐三代歌词共四十二首,均写男女恋情,形式为四句五言句,诗中多用双关语或隐喻之言,后来由《子夜歌》衍生出《大子夜歌》、四时行乐之《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等曲,换言之,也就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流行歌曲。

要说有些什么美丽的回忆,大概就是甄嬛跳「惊鸿舞」的那一段,真的很美很美。

惊鸿舞,得表现出受惊而轻捷飞起的鸿雁,美女「惊鸿一瞥」也确实很吸引人,虽说比喻的是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暂出现,也没有特技一般飞来高去的跳跃舞姿,虽然只是女主角惊鸿几瞥,那美好的倩影,却已深烙在王爷与观众心头。

后来看了一段访谈,原来这曲舞蹈的编舞者,竟然是扮演「温太医」(温实初)的男演员张晓龙,据说此人是古代礼仪研究者,全剧所有演员的礼节或宫廷礼仪,都出自于这位专家的教导。

说点题外话,听说他本来要饰演果郡王允礼,幸亏挑了更适合的实初哥哥,气质上更为贴近角色,不然此剧或许会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观感。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一句,则来自于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名诗《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此诗被完整引用于台词中,诉说的是颇为贴近人生的真理,有趣的却是诗人是一位女冠,出家入道后终生未嫁,除了成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更与许多当时的风流才子关系密切,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型人物。

《八至》的诗句简洁而切中真相,除了戏谑夫妻之情,在电视剧中加以引用,也讽刺地说明了那「至亲至疏」的肉体与心灵差距。

上图引用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诗句:「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就如个人在前面所述,电视剧的台词随处都取材自古典诗词赋,所以无论是人名,或者是情节设计,都有一些刻意却填补了文学空白的痕迹,依然值得赏析。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萧衍是知名的文武双全的皇帝,虽说写的诗句确实浪漫美好,只是每当想起男主角,总不免觉得有些别扭,主要是表演模式太奇怪,再看这一纸诉情诗句,我竟然噗哧一声忍俊不住。

说真的, 雍正的几位扮演者,以唐国强最为经典,比陈建斌的皇帝演得更好,呕像剧就不提了,后者缺乏前者那种气质和魄力,说话时双眼无神又飘忽,好像常常在打瞌睡,全剧都好,就这个重要角色让人感觉非常可惜。

不免又想抱怨一二:陈的皇帝会翘二郎腿,吃喝发出的声音太突兀,无论在哪里都驼着背,念台词好像背书,真的不是很讨喜,外貌装扮是很像雍正,就是其表演颇让人失望。

当然,无论怎么样的「瑶华不忍折」,听了安陵容一曲《金缕衣》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皇上,立刻就能忙着攀折别的后宫花儿去了,看着就觉得讽刺。

还记得皇帝也曾吟过「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是套用了朱敦儒的《鹧鸪天》,他在西都的作品之好,就在于文字之中的潇洒豪气,以及那睥睨皇亲国戚的淡泊味道。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是朱敦儒的理想,或许也是他对于自我形象的写照和期许,词中当了神官,由上天赋予狂放不羁的特权,可以只管山水而不问人间俗务,寄情于风月雨云,成日过着读诗万卷、美酒千杯的洒脱生活。要说电视剧中谁能符合?

诚如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五)爱新觉罗‧允礼从果郡王变为果亲王的悲哀〉的评论,能对得上这种心性的男子,也仅有王爷一人。

谁能对于俗世间的侯王将相自然不屑一顾,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归去?前一句符合者,十七爷(当然,他自己就是皇子,谁也瞧不上眼是正常的)。

至于能不能当神仙?或者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的西都洛阳城中?王爷几次醉醺醺的模样或者算得上一二。

只是旷达洒脱之人难做,神仙风致不成,可惜人人都身处红尘,傲视侯门、纵情山水的理想生活,根本无法为现实所容,就像朱敦儒被当权的秦桧重用,出仕那久废之官的「鸿胪少卿」,就有许多人说他晚节不保,而王爷帮着皇上虽未招致非议,后来因为甄嬛而遭皇帝奚落,也真令人扼腕。

歌曲《菩萨蛮》,《后宫甄嬛传》安陵容唱歌片段,引用自:http://youtu.be/2Kqg7A4lndk

可以说,这出电视剧的主题曲红颜劫》,把封建帝王家的心酸和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与主题曲旋律雷同,歌词套用温庭筠《菩萨蛮》的重要插曲,同样能牵动闻者之心。

看到这段内容,就如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六)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中):假死药、王爷笔迹、腰牌、斛、身孕、古琴、清朝女子发型〉所说的,甄嬛弹奏古琴,动作是颠倒且错误的,表演情况很明显就能瞧得出来。

据说个人从《雍正王朝》以来就很关注的创作型歌手刘欢,仅仅花了三个月时间就谱曲填词完成,负责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所有乐曲的录制,说来相当了不起;当初看这部戏,原着小说是一部分吸引因素,很大的原因也在于刘欢,只要他演唱主题曲的戏剧,我竟然都没有想错过的念头,好比《好汉歌》之于《水浒传》,他的嗓音现在难得听到,特殊优美,别有韵味,无论柔和或奔放,皆格外动听。下列就是其他的曲目:

插曲《采莲》作词:南华帝子/作曲:刘欢/编曲孟可/演唱:姚贝娜插曲《菩萨蛮》作词:温庭筠/作曲:刘欢/编曲:孟可/演唱:姚贝娜插曲《惊鸿舞》作词:曹植(选自《洛神赋》片段)/作曲:刘欢/编曲:孟可/演唱:姚贝娜插曲《金缕衣》作词:佚名/作曲:刘欢/演唱:姚贝娜

主题曲《红颜劫》词:崔恕/曲:刘欢/演唱:姚贝娜「斩断情丝心犹乱,千头万绪仍纠缠。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

歌曲《采莲曲》,《后宫甄嬛传》安陵容唱歌片段,引用自:http://youtu.be/D_hp9C5ynGw

倘若没有《凤凰于飞》这首片尾曲,或许这出戏也就少了点值得回味的东西,只能说这歌声感动了我,比剧中的男女主角的恋情更为美好,也更令人沉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体现《后宫甄嬛传》的古典词曲味道,或许前文所说的优点有合乎清朝宫廷礼仪,合乎当时的场景,因此值得一观,而文艺爱好者可从中学习大量优美诗词曲赋,或体味出斗争生存之道,或由后宫宠爱手段来学习如何与众多女人调情,或从中学习如何达到一种哲学思维的高度,或当作消遣以打发时光,或借此对照清朝雍正时期的历史,或如本人这般得到一个批判颂扬的好素材。

但刘欢的歌声呢?这也是个好处,总之套用女主角的一句词「琴瑟在握,岁月静好」,只要能细品其中的感动,那么评价此剧就是一种乐趣,便得以懂得「终生所约,永结为好」之意境与渴望。

《凤凰于飞》曲/词/演唱:刘欢「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春花秋月里 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飘来又浮去 君来有声,君去无语,翻云覆雨里 虽两情相惜,两心相怡,得来复失去 有诗待和,有歌待应,有心待相系 望长相思,望长相守,却空留琴与笛 以情相悦,以心相许,以身相偎依 愿勿相忘,愿勿相负,又奈何恨与欺 得非所愿,愿非所得 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 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 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摧梅折枝去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远去无痕迹 听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片尾曲《凤凰于飞》,刘欢演唱,引用自:http://youtu.be/JCNTWBgSn5M

「凤凰于飞」一词出自于《诗经.大雅.卷阿》,借以比喻自此同偕白首之意,所以具备很美好的意象。

情节发展并不如小说颇受局限,这就是原着改编为电视剧的好处,只要听了这样的音乐,便能领略出爱情的真实愿望,只是在于「岁月静好」的两人世界罢了。

甄嬛这个当初怀有梦想和美好憧憬的女子,最终只能一个人身心俱疲地躺在睡榻上,享受着那份孤独和寂寞,回忆起一件件令人伤心的陈年旧事,或许寝中不过是经历一代封建王朝的悲情故梦,尽管结局很伤感,觉得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但谁又愿意错过美好的顷俄并将之遗忘呢?

顺便一提,现在内地的影视城仿造得非常好,比如小说里面的「紫奥城」化为在横店仿造的紫禁城,导演功力不俗,演员自然演绎,是个人这几年所看大陆剧最好的几出之一,更是宫斗剧最好也最细腻的佳构。

(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414309。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七)从「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得闻古典诗词赋化为台词与戏剧配乐、主题曲、片尾曲,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