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異位性皮膚炎不只癢 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變高

异位性皮肤炎易反复发病,常并发气喘、过敏性鼻炎,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图/123RF

●气温变化使皮肤干燥或出汗 引发红疹搔痒

●免疫系统失调导致身体发炎 无法完全根治

●易复发、合并其他过敏症状 纠缠百万国人

近日气温炎热,大量流汗刺激皮肤过敏,常见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出现搔痒难耐、抓到流血掉皮屑状况。台北林口长庚医院副教授级主治医师黄毓惠说,异位性皮肤炎容易反复发病,常并发气喘、过敏性鼻炎,甚至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控制病情,减少身体发炎反应。

留意气喘、过敏性鼻炎共病

根据统计,全台有百万人罹患异位性皮肤炎,每到换季时节,温度变化易使皮肤干燥或出汗,皮肤开始长红疹。黄毓惠表示,异位性皮肤炎的致病机转非常复杂,主要是「基因」,再加上后天环境,患者会合并其他过敏性症状。

气喘、鼻过敏、异位性皮肤炎是常见的过敏疾病,黄毓惠强调,三者常会伴随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病症,年幼时若罹患异位性皮肤炎,会导致皮肤问题层出不穷,长大后则可能出现鼻过敏、气喘等呼吸道不适反应。

黄毓惠指出,如果异位性皮肤炎不加以控制,除了皮肤发痒、脱屑、角质化、伤口感染外,也常衍生忧郁、焦虑等心理压力,发炎因子亦增加心血管、血糖代谢的负担,不是单纯的皮肤病。

控制饮食 注意皮肤清洁保湿

异位性皮肤炎病症时好时坏,患者常因搔痒及皮肤外观影响日常生活,包括白天精神难以集中、晚上睡不好,如苔癣般黑黑皱皱的皮肤更是自信心受创。黄毓惠说,异位性皮肤炎的严重程度,以「病灶占体表面积」及「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为指标,患部面积逾10%即为中度,可考虑免疫抑制剂、口服标靶小分子新药等疗法。

目前的传统药物治疗方式,多采取外用药膏与口服类固醇,剂量愈高、使用时间长,则提高副作用的机率。新型疗法则可进一步调控身体免疫系统,属于个人化医疗照护,提供精准且安全有效的治疗。

异位性皮肤炎是基因、过敏体质所致,无法100%「根治」痊愈,需要耐心照顾。黄毓惠提醒,平时要注意环境的卫生与饮食的控制,例如杜绝灰尘、霉菌、尘螨,避免食用虾蟹类海鲜、芒果、荔枝等水果。清洁保湿也不能少,可以补充油脂防止皮肤干燥,远离过敏红肿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