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部长,咱们来开个补习班吧!

文/叶文忠

部长,咱们来开个补习班吧!

台湾补习有一点严重」,蒋部长,您说得云淡风清,真是“人重言轻”了。

根治补习现象,不是一个感冒,吃吃药打个针就好,而是严重到等同摘掉某个器官,是个大手术。台湾就是爱「补」,您难道不知道吗?学习要补,身子要补,连「运」都可以补,大补小补,「补」是台湾的文化,是生活,是一种无可奈何怕输又怕死的态度,这可不是几年国教的实施与呼吁就能改变的。

补习,从来就不是孩子问题,而是爸妈花钱买的“光明灯”,那是用来补心安,是补焦虑的。补一个你我都知道,一种两光式的坚持,一切要「赢在起跑点上」。大家都把起跑线一起往前提,结果不是等于白搭?试问孩子的爸妈们,你们那一代,有补习没?当然有。有补出什么名堂没?是的,多数的补习,都是补心酸,当做公德的,有哪几个功成名就的人是靠补习补来的?话说回来,难道补习算是一个陋习?也不是,讲白点,孩子是替父母还愿来的,是个简单的希望,让孩子有出息,有朝一日在金字塔的上端抢一席。

讽刺的是,补习教育规模全面性远超过正规的教育系统,可以归列仓储业,堪称大润发、好事多、家乐福等级,应有尽有。而台湾多数孩子得靠着补习挤入这正规的教育系统,从小补英文、补数学是基本。没钱的,好歹补个英文;有钱的加补点才艺,绘画、钢琴作文,甚至连「补脑」的超强记忆学习都可以拿来补。补大学,补研究所、补博士班,补高考,补特考,补托福,还有所谓的考前冲刺班,来个八周、十二周的,什么名目都可以编得出来。安亲班更猛,盯完孩子写作业,总得加个数理辅导什么的才能有学生。这究竟是补教育还是想要补出个完人来?看看台北南阳街,如果里头的学生一次站出来,规模恐怕只有妈祖出巡才能比。

以前学英文从国中开始,现在早已进化到幼稚园,但看看调查,台湾孩子的英文程度如何?真是不提也罢。再看看补习班外头贴得是什么?对,那意思是,所有的状元都在我家。这榜单贴给谁看的?当然是家长。我有个亲戚,孩子没补习就考上医学院,结果孩子自认还可以更好,于是决定重考,结果补习班争相送钱来,只因为希望这个学生是来自他家的补习班。也有个朋友,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硬是多花许多学费,将孩子送进颇负盛名的私立中学,结果基测出来,一百多分,朋友愁云惨雾,欲哭无泪。

所以还是个老问题,想不想读好书,完全是孩子决定,补习班能给的,是填鸭、是灌浆,是寄望熟能生个巧,小赚个几分。父母为的不就是为了那个「孩子,我要你将来比我强!」但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却又未必是享有资源多的,越能读好书,倒是穷困人家出品的,古来留名者比比皆是。可惜台湾现下这社会,几乎教不出这样的孩子,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让大家抨击教育的改革,却少有人敢指着这些父母群的鼻子骂。父母强势的,教会孩子高傲;父母弱势的,传达了自卑与放弃,社会M型,人格也M型,这是父母群体教育创作的结果,社会如同被蛀空树干,倒塌的时间正滴答倒数。改革,毕竟只能改制度教条、规范,却导不入孩童成长需要的营养素,以前「老师说」是圣旨,现在「老师说」是鬼话,学生跩到替老师打评鉴,伦理价值生烂疮,教育体系正迅速崩毁。

以前三年一个考试定生死,补习教育相对单纯,输了,认了。大家反而没得挑食,于是社会自然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现在搞了多元入学,大家都是高材生,都自以为是将来的社会菁英,结果就是到处都是路,孩子反而更迷路。我不懂「基测」、「会考」与「特色招生」有什么差别,不就是个比高下的工具?不要再创造什么制度与办法,想改变孩子面对补教的压力,先得想想如何治治他们的父母。

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在电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最后那段校园里的演说,精采绝伦:「他不会出卖任何人换取自己的未来,这样叫做正直,叫作勇气,这是个真正的领袖所该具备的特质。」简单的演说,点出了教育的根,是训练出怎样的人格,不是抢哪一阶哪一席,是要训练正直与不怕输的勇气。那些有成就的人,成功学多数来自一门社会学科,那叫「挫折学」。一条路封了,他会拿出开山刀,再开一条。

部长,咱们来合作开个补习班,课程就叫「补挫折」,您意下如何?

原文出处

叶文忠的部落格

►►►欢迎加入「【反酒驾】推动修法重刑重罚粉丝专页,跟《ETtoday新闻云》一起阻止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