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富国2021、中所得2022、穷国2024 疫苗分配不均 考验全球抗疫韧性
已开发国家狂买疫苗,控制疫情固然是最直接考量,背后关键仍与经济脱离不了关系,复苏脚步快慢将取决于疫苗接种与病毒变化谁快、谁慢。图/路透
面对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要想终结疫情、回复往日生活,就只能期待疫苗在抗疫战争下半场发挥效用,及早跨过所谓的群体免疫门槛。已开发国家狂买疫苗,控制疫情固然是最直接考量,背后关键仍与经济脱离不了关系,复苏脚步快慢将取决于疫苗接种与病毒变化谁快、谁慢。
IMF对此乐观假设,已开发国家与少数新兴经济体应可于2021年夏季大规模接种疫苗,而其余大部分国家则有机会在2022上半年完成施打,2022年底前有望免除病毒威胁。治疗COVID-19药物的有效性,也希望能在近2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缩短发病时间、减缓症状严重性及降低病患死亡率。
依照这样的进度,配合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扩张性财政政策,间接带动民间消费与投资、拉抬就业市场回温,将从2021下半年开始逐渐反映强劲回弹力道。惟各国经济前景差异仍大,在已开发国家中IMF较看好美国、日本复原速度,但欧元区、英国则存有较大变数,并下调经济成长率预估。
然而,「富国2021、中所得2022、穷国2024」的排序,除了凸显疫苗分配竟与贫富差异挂钩的不合理现象,更无助于全球疫情的终结,
疫情拉长也不利金融市场稳定
国际商会(ICC)研究报告指出,倘若疫苗分配不均未能改善,全球经济损失最严重将达9.2兆美元之谱,且近半数还是由已开发国家承担。
IMF更警告,如果疫苗无法尽早广泛投入,各国政府又未能适时提供奥援,破产风险与后续的债务问题将波及金融市场稳定。现阶段虽受惠于宽松货币政策与低利率环境,企业端暂时获得喘息,但随着疫情拉长,势必加重所承受的流动性压力。企业为填补资金缺口只能借款因应,但如此一来债务负担越发沉重,乃至于衍生偿付问题,必须向金融机构协商债务重组,以免违约情事发生。
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因应首波疫情的纾困措施,可能让少数信用欠佳客户取得融资,加上呆帐法规的松绑,各界不免担忧背后所隐藏的道德风险及资产品质恶化问题。尽管目前全球银行体系资本尚称充裕,但低利率已严重压缩银行获利空间,若疫情拉长,企业或家庭债务违约比率恐随之攀升,势必挑战各银行如何维持资本适足率水准。实际上IMF曾对此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COVID-19确实会拉低银行资本适足率,削弱银行体系的风险承担能力,且在最保守的情境假设下,全球约8.3%的银行资产将无法满足资本适足率之最低要求。
惟面对疫苗分配不均、疫情可能拉长的情境,仍应料敌从宽,据以评估我国边境开放,以及防堵与管控的严格程度。此外,尤须关注重灾产业,例如旅游、观光,以及依赖面对面接触的服务业,现有财务状况、未来营收预估可否支撑到群体免疫阶段。这不仅攸关纾困政策如何延续,也是授信机构亟需了解之课题,俾利尽早就潜在问题客户研拟对策,避免届时违约损及资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