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孩子的涂鸦世界:他是保守派、冒险派,也是创造派
作者:荷内‧巴尔第 译者:陈文瑶摘自:联经出版公司 《看懂孩子的画中有话:跟着心理学家一起进入孩子的涂鸦世界》
●精选摘文从四岁到十岁之间,小人的变化非常巨大。从一开始由形状并列组成,到变得更具人形。实作上的缺漏消失了,比例也越来越协调。出现在画面上的元素清单变长,而且每个元素(脸、手、头发、衣服)更为具体详细。
不过,除非例外状况,在这整个阶段里,小人是正面朝向我们、站立且不动的。
在这一章,我们首先要探究小人静止不动的原因。
接着我们会看到,从某个年纪开始,小人动了起来,选择他要面向哪一边,而且还带有情绪。
你的孩子是保守派、冒险派,也是创造派小人是孩子偏爱的绘画主题。因此大家对这样的画很熟悉,而它的重复性并非毫无根据。
保守派你的孩子坚持要你念同一本书、讲同一个故事,一字不差。他喜欢规矩,也喜欢重复画一样的图。罗瑞、扬恩和罗莎莉亚在这张或那张图里,重复同样的公式。罗瑞的小人都有脖子,每只手有五根手指(他会去数),扬恩的小人肚子是正方形,而罗莎莉亚发现可以用「三角形」洋装来画女孩。▲32a.罗瑞5岁。(图/联经出版公司 提供,请勿随意翻摄,以免侵权,下同)▲32b.杨恩4.5岁和4.6岁。▲32c.罗莎莉亚4.3岁。
你的孩子是小人图的专家得力于反复练习,你的孩子建立起一个惯用资料库,在一般情况下他会按照其中的方法来画图。五岁的时候他对太阳、花、正面的房子已经很熟练了,当然还有小人。
• 取得惯用画法有它的正面意义:可以花较少的力气快速完成一张图。你的五岁孩子画小人非常快,画的时候有自信、从容、没有迟疑,像是信手捻来,或好比他引用着一首背得滚瓜烂熟的诗。
• 惯用画法也有负面意义:画图的方式变得较死板,难以中断或是改变。已建立的惯用画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效率的保证,但也可能阻碍新技法的学习。我们很清楚摆脱习惯必须付出有别于平常的努力。然而,他不能安于现状学习过程中的熟练与混乱,让孩子不得不持续重新调整他的习惯。他处在一个不舒服的状态,像在一家商店里,既要满足客人的需求,又要在改装工程中自得其乐。他必须一边拓展一边有效率地经营。这个发展过程衔接两个互补的倾向:• 保守倾向巩固着已经获得的技能,并建构出惯用画法。• 而另一个开拓倾向则引入新事物,转化成新的能力。如果没有基于探索欲望而加入新元素带来成长的话,惯用画法的重复会导致孩子陷入困境。
冒险派利用反复练习来巩固已经学会的技能,这是好事。而离开熟悉的舒适圈,向外探索新的宝藏是进步的不二法门。所有机会都是探索新事物的好时机。
当他重复自己的图我们看罗莎莉亚画的女孩:一个有睫毛,另一个穿着高跟鞋,有些都有手指,有些没有。这些差异变化的其中一部分会被保留着,从内部形成绘画演变的助力。一个简单笨拙的尝试如果制造出有趣的变化而且继续深入,就可能开花结果。一个变化会接二连三带动其他转变。比较扬恩的两个系列。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的公式已经有所发展:头发的存在变得普遍,头和身体的比例因为腿部拉长而变好。
当他复制复制不是什么好事,不会带来任何个人创造力甚至会造成阻碍。一般认为的说法是,一方面,缺乏自主性的复制会束缚并限制了孩子;另一方面,内在丰富性的自由表现能带来满足感。然而:• 相较于自由发挥,复制在心理上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符合原型。• 复制可以让孩子脱离与个人惯用画法自说自话的情境。• 复制有助于发现新的画图方式。孩子很容易发觉复制是进步的有效方法。当他看到隔壁同学的图比较好看,他就照样复制一张,而他是对的。抱持半吊子心态复制隔壁同学的方法应急,这很糟糕。但是完整复制他的画则是好的。这正是何以我们会目睹一张图引起风潮,受到大众喜爱且像病毒一样,在班级或在兄弟姊妹之间传播(见Zoom)。
Zoom:图画是会传染的⋯⋯但是你未必要替孩子打预防针。学者加德纳(Gardner)的观察指出这个传染病是怎么蔓延的。他想了解一个四岁半小女孩舒拉在家画的图是如何进步的。他首先想到的是舒拉绘画技巧的发展,接着他思考:「如果想找到原因的话⋯⋯将周围环境对她的影响优先列入考量,难道不是更为合理吗?」(见他的书第11 页)。他研究了她哥哥画的图以及他们家里有的书之后,发现小女孩复制了哥哥的画,而哥哥的画是从家里一本儿童图画书复制出来的。整条作用链是这样的:家庭的一个图形原型在环境里出现(图画书),哥哥复制以后,形成第二个潜在的原型,接着舒拉把它复制出来。
当他在私下的习作里做实验孩子会私下实验新的、未曾发表过的图。回应大人要求的小人画,以惯用画法处理,在画的过程中不必担心失败。这些小人画跟古典肖像画相似,人物静止、朝向正面、细节很多。而不打算公开的习作,用的是还在发展的画法,不确定每一笔画下去是否成功。它们都没那么「精雕细琢」,但是较为创新,里面的小人有动作,或是呈现特殊的姿态。而经过多次练习,当小孩认为他的图已经达到标准了,就会骄傲地展示出来。
当他展现出变通力我们已经看到,孩子想画出某种东西的念头总是超过他实际的绘画能力。为了让图画切合心里的想法,惯用画法必须持续修改、调整。某一种程度的变通力(允许改变)必须对僵化的习惯(倾向保守)进行反击。以下的图表提醒我们,这种变通力从绘画初期就已经出现了。
创造派卡密洛夫-史密斯(Karmiloff-Smith)的实验指出,变通力奠基于创造力,会在五岁到九岁之间发展。画个不存在的东西给我五岁到九岁的孩子应该会画小人、动物和房子,接着画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的小人、动物和房子。经由图画分析指出,对五岁孩子而言,所谓不存在的东西,是少了一个元素或是元素形状被改变(比如小人少了一条腿或是小人的头是正方形);而对九岁孩子来说,则多了一个元素(两个头的小人、有翅膀的房子),或是元素改变(比如小人有着动物的身体)也算数。
五岁到九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五岁幼儿会画小人,但无论是引导图画的心理表征 ,或是完成图画的方法都无法进入他的思考里,所以他无法改变小人的模样。这个观察是有模糊地带的,因为我们看到,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有能力调整他们的画法,在他们的图画上添加新的元素。九岁时,得力于新的抽象能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操纵其心理表征(他可以画出一个小人和一只动物,把头和肚子分开,颠倒元素次序,虚构出一个兽身小人。)他也能够把重心放在画图过程,改变画法来呈现他思考的结果。这样的变通力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
创造力是什么?创造力是完成一件独创作品的能力,同时能够针对问题的限制随机应变。从1950 年代开始,我们认同基尔福(Guilford)的主张,即创造性格是一种「扩散性」的思考形式,因为它朝着各种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一个单一提问能产出多重的独特见解。陶伦斯(Torrance )以这些研究为根据而建立出「陶伦斯创意思考测验」。在图形领域里,创造力由三则子测验来评估,我们将它归纳如下表。
透过三则子测验的表现,可以得出符合四种创造力要素的四个指标。
这些测验的运用指出,创造力的发展有其停滞期:接近七岁入学时、九岁左右或十岁。刚入小学的时候,孩子面对基础学习和适应新规矩的努力可能会阻碍他创造力的发挥。接近十岁,创造力的降低可能是呼应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尖峰期。爸妈的疑问会画图的小孩创造力就比别人好吗?这个问题后面藏着另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良好的技巧跟创造力的关系是什么?毫无关系、正面,或是负面(有个蛮普遍的想法是,绘画技巧的学习会阻碍创造力)?已发表的研究比较倾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正面的:良好的绘画技巧有助于创造力的表达。
爸妈的疑问我应该要买一块绘图板给小孩吗?孩子拥有各式各样可操控的荧幕,而使用方式会改变他们大脑的运作。他们拿着遥控器选台、同时进行多种操作,快速做出选择等等。相对地,缓慢的活动比如画图变得无法跟上他们的心理状态:「这太慢了!」中世纪的安菲姆用手在桦树皮上刻画(见图66),十九世纪的小孩用粉笔或炭笔在房子墙上涂鸦,现代的小孩拿彩色笔画在纸上,而二十一世纪的小孩使用数位绘图板。有何不可?
★本文经联经出版公司授权,摘自《看懂孩子的画中有话:跟着心理学家一起进入孩子的涂鸦世界》
★一岁半的宝贝交出他人生的第一张抽象画,你视若珍宝的收藏它,随着孩子长大,逐年累积成一整柜子的作品集。然而,除了「哇,好漂亮!」的赞叹外,你真的看得懂这些「蝌蚪人」的构造,了解孩子为什么老爱用同一种颜色,明白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尝试与进步吗?
您有满腹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出来吗?《ETNEWS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灌溉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相关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等),欢迎加入「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一起交流讨论,也欢迎大家秀出任何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跟脸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