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8年再回家! 街友大胖演出《摆渡艋舺》找回自信

▲大胖(左三)演出晓剧场《摆渡艋舺》,找到自信重新回到妈妈妹妹身边。(图/晓剧场提供)

记者颜赛芬/采访报导

戏剧,真能改变人的一生!台北晓剧场移居万华之后,2012年开始采访龙山寺附近街友、性工作者,创作《摆渡艋舺》。当年有一对化名为大胖、小胖的街友,共同演出其中一段〈男孩变成熊〉的故事,连续演出5场之后,原本因违反家人期待而自卑的大胖发现自己原来有「好好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找到自信,不久便重回阔别8年的家人身边。

大胖、小胖参与的是改编自知名绘本的〈男孩变成熊〉,除了原本的剧情架构之外,加入小胖对「最好时光」的回忆。小胖在剧中饰演熊养大的男孩,被人类领养后反而想要变回熊,而大胖饰演的猎人有句台词「人怎么可以妄想变成熊?」道出街友在流浪人生与重返社会之间的冲突情绪。演出时,晓剧场并没有在节目单上标注两人的街友身分,反而有观众发现「有两个演员特别生涩」,才知道背后故事。晓剧场导演钟伯渊说,「我们不是要让观众来同情、窥探他们的生活重点是街友自己内在的改变,那才是最重要的。」

胖原家里养子,年轻时离开妈妈和妹妹,一个人出外闯荡,但是打拼成果并不如意,收入还过得去,就租个小套房,钱用完了,就回到龙山寺捷运站前的广场待着;他自认成就「不符合家人的期待」,因此即使陷入低潮也没有回家,飘荡的日子持续了8年之久。得知大胖演出后得到回家的勇气,晓剧场制作叶育伶很为他高兴,「听说已经在工作了」,但也心疼共演的小胖至今还在流浪。

钟伯渊回想当初大胖、小胖到工作坊排演的景况,「街友没有手机、很难联络,他们能来都是很自发性的,所以刚开始不敢给他们太重的工作,怕万一哪天他们不来了,戏会开天窗。但是他们两个很投入,把自己的工作负责得很好,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误解他们了。从误解开始,排戏之后慢慢了解,到后来非常信任他们,会排很重要的工作,因为他们做得到。」

「万华以前是港口,很多地方人会聚集到这里,有很多故事。」叶育伶说,「那时候想到龙山寺公园前面的广场聚集很多游民,就想去找他们聊聊。大家对街友都会联想到偷抢拐骗的负面形象,其实他们人很好,大部分的采访员女孩子,他们会拉纸箱给我们坐,我们就坐在地上聊。」前后约花了半年时间,采集10多名街友的故事。

《摆渡艋舺》演出至今已经3年,被问到还想不想继续找街友回来演戏,钟伯渊说,「当然想继续做下去,开表演班帮助街友建立自信,但是这需要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街友来剧场不只是表演、领演出费,我希望他们来这里可以很从容的洗澡、洗衣服,找到回归生活的尊严。排练场水电费支出都是计划成本,很需要补助,政府企业都可以。」

►►►传送第一手的新闻,锁定《ET即时》粉丝团就对了!

▼晓剧场采访员大部分是女生,在龙山寺公园前面的广场席地而坐,和街友聊天。(图/晓剧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