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进补正当时!中医师建议这么吃 健康不「上火」

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今天举行冬令进补记者会(郑郁蓁摄)

恩主公医院研发的冬季茶饮「冬煦茶」及针对不同体质设计的药膳方,有平补的「冬季药膳方」和温补的「新冬季药膳方」,不仅能为寒冷的冬季增添暖意,还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郑郁蓁摄)

华人文化里有24节气,今年立冬约落在阳历11月8日,立冬是代表冬天到来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之后,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适当进补能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建议,此刻食补,一般人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鲢鱼等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药补可结合花旗参、高丽参等切片,并包在鸡、鸭肚之中一起合炖,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表示,华人传统养生文化是透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立冬之后,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适当进补能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今天举行记者会与民众分享补冬可以怎么吃。

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詹永兆则建议,食补部分,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鲢鱼等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药补可结合花旗参、高丽参等切片,并包在鸡、鸭肚之中一起合炖,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小孩有益,除饮食外,平时可进行轻度的运动,如八段锦、散步、太极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肌力。

台北慈济医院中医师中医内科主任谢伯骏表示,羊肉为秋冬进补首选,具「暖中补气」效果,适合虚寒体质及孕产妇,但须适量,避免上火,不宜与南瓜同食以防气滞。

另外,姜具有散风寒、去湿的功效,可驱寒暖身,但阴虚火旺或喉痛者不宜。姜母鸭也是常见冬令补品,能驱寒、补气血,但阴虚或孕妇则不适合食用。

不过,进补仍需谨慎,特别是对于感冒发烧、消化不良、慢性病三高、体质容易上火的人,应避免「劲」补,以免加重病情。

恩主公医院研发的冬季茶饮「冬煦茶」及针对不同体质设计的药膳方,有平补的「冬季药膳方」和温补的「新冬季药膳方」,不仅能为寒冷的冬季增添暖意,还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促进健康,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抵御寒冬、守护身心健康。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中西医整合科主任陈建宏则表示,三高慢性肾脏病患在冬天来临时可能会因为天候不佳,循环不佳而导致气血不足或失衡,并发急性变化。如果能经中医师诊断体质证型后,由中药或药膳来适当调理,可以改善身体状态。

陈建宏表示,中医师会根据需要提出温补、平补、凉补等建议。如高血压、高血脂者应避免高油脂、过咸食物;糖尿病应适量糖份摄取;慢性肾脏病应避免高糖份、高油脂、高蛋白、过咸食物;素食者应适量蛋白质、油脂摄取。

另外,利用烹调方式或添加热性食材,以改变蔬菜寒凉性味,利用中药或药膳在冬令进补上,能帮助所有国人可以舒服过冬、改善身体健康。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推出冬令进补茶包,药物组成:党参、黄耆、桂枝、枸杞、红枣、小茴香等,适应症有气血虚弱、脾胃功能不佳、四肢畏寒患者、冬天容易受寒感冒、鼻过敏加重、腰酸,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症状,可洽中医师咨询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