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产业与教育政策 开创台湾未来愿景
李豪杰
我在大陆有管理大学教务工作的经验,而今年女儿升学过程的经历,让我不得不反思台湾的高等教育,检视台湾的问题。
一个专业科系从论证、筹备到招生大约需要两年,学生入学到毕业至少4年。这意味大学程度的新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需要6年,博士程度的需要10年。如果看的是眼前的热门职业,4至6年后是不是还会一样蓬勃?以台湾的浅碟子的形态,往往学生毕业,产业已经饱和,没有职缺、面对失业。
另一方面,常常见到新产业已经兴起,但学校还没培养出合适的专业人才,所以企业难觅优才,事业发展受限。台湾的一些产业,职工需求不少,但至今学校也没开出相关科系,或提供相应课程。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从浅的说是经济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条块分隔、缺乏互动。往深的讲,是缺乏产业发展的共识愿景。如果再仔细看,教育是百年大计,而产业出成效基本要10年,4年一任,看不到成果可能就没第二任,更别说两任结束建设还没完成,只能让后任享受成果。
反正老百姓也是短视、健忘,还容易忽悠,所以不要管基础建设不佳的水患、产业发展停滞,花大钱办几场演出、放几场焰火,老百姓就可被麻醉,乖乖把票投给这些政治药头。
台湾要怎么改善?有些大陆朋友的揶揄「不到台湾不知道文革还在搞~」,恰恰是我们该反思的:继续自我分化、内耗,还是齐心拼经济?窝在本土化的泥茧里,还是认清台湾现实,接受全球化、特殊关系下的新角色?简单说,台湾敢不敢一视同仁地拿对待美国的标准来对待中国大陆。
客观的正视两岸关系,台湾才可能认清可能的市场与优势,提出可行的愿景与产业政策。如果教育部门配合的好,台湾的高中职教育、大学系所设置与入学方式,就可以有相应的调整。
许多美系学者鼓吹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否注意美国还是强势输出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大国?别忘了台湾还被迫进口美国牛肉与军工。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是做精致,而非退出,借此提供职缺与内需消费的基础。第三产业必须以开放为基础,幷向外输出。想想:吃饭都没法保障了,哪里有休闲旅游、投资顾问的消费基础?
系所重整幷后,以考试引导教学,高中职是博雅通识为基础,外加专业技能证照相结合的选修课程。大学联考时,国、英、数、史地、理化、生健作为基本考试,专业课程作为选测,幷可以证代考。不想升学,可以直接就业。
入学考试不分一般大学与技职院校,各专业院系在上述项目中选择项目,筛选新生。如社团、服务、获奖,就结合上述项目,用于各校的推甄入学。推甄结束后就可以进行志愿分发。孩子更可适才适性的发展,成为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幷得以在其中获得工作,养家糊口、发展自我。
台湾需要改变,我们与我们的子孙都耗不起了。把眼界放开,别被台湾媒体的咸湿重口味养坏了,也别以为全世界就美国一种模式。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全世界,台湾人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作者李豪杰,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博士,台湾运动防护师,台湾劳工卫生管理师,成鸿兴业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世界运动防护总会教育与研究委员会委员。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