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增速下滑 CRO巨头泰格掏空“家底” 百亿元发基金 "豪赌"投资换订单

EEO大健康 余诗琪/文 近日,全国最大的临床阶段CRO(研发合同外包公司泰格医药出资98亿元设立了一只总规模达2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医药公司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基金的出资。不过这几乎掏空了泰格医药的“荷包”。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泰格医药的净资产为164亿元,流动资产合计115亿元。

出手阔绰的直接原因是过去几年时间里,泰格医药从投资上得到的回报超过了主营的CRO业务。2020年年报显示,泰格医药实现净利润17.5亿元,其中有10亿元来自于以投资为主的业务。过去四年,它的投资收益保持着年50%以上的增长,远超其主营业务

看上去投资已经上升到泰格医药的战略层面,此前它更多是小额度地参与其他基金,把自己当成一个出资人。而现在要激进得多,公司董事长叶小平在今年五月的股东大会上称5年以后可能会成立一个比较大的母基金,投资总体金额会越来越大。据称,除了基金之外,泰格医药今年还会加大直接投资的规模,目前在招聘一个20到30人的团队,要投出50到60亿元。

常规情况下,一家公司来自于非主营业务的收入过高,总会受到资本市场的质疑,尤其是利润主项还发生在投资业务上。如此大的阵仗,泰格医药并没有过多解释其战略逻辑。但不争的事实是,竞争加剧,行业特征发生剧烈变化,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几家CRO行业巨头,都把投资当作拿到订单的“核武器”。

药明康德已经覆盖了90家以上的公司和基金,其中大多被投公司都跟药明康德有密切的业务关联。比如,被归入“药明系”的基石药业与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两家公司的第三方合约外包成本是整个研发成本中最高的一项,仅2016年和2017年费用额就达到了3.68亿元。

以投资拉动销售,药明康德相较泰格医药有天然的优势。前者的核心业务为临床前,而后者是临床阶段,这意味着药明康德在投了创新药企之后,可以迅速展开业务合作。这一优势使得药明康德在跟大投行“抢”标的时,都优势十足。泰格医药则面临一个实际情况,它此前都在投偏早期的公司,这些公司都需要结束临床前研发之后才能进入到泰格医药的服务周期内,一般都耗时数年。

从财报上看,药明康德每年的投资额相对稳定,都在3亿美元左右,营收增长基本保持在25%左右。泰格医药的营收增速则连年下滑,2020年到了13.88%。2017年时,药明康德的收入比泰格医药高60.78亿元,到了2020年,这个差距变成了133.43亿元。

据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到2020年,国内CRO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3%,预计接下来的几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市场增速。面对着一个未来能持续增长的市场,泰格医药发起了主动进攻。

泰格发基金就是为了抢单子,现在除了药明之外,像恒瑞这样的创新药企也在抢。泰格的确有些被动,它一方面加大了基金额度,另一方面也把投资轮次往后期偏重。但问题是,好的成熟标的本来就稀缺,还行业习惯性地都签排他协议,这钱该怎么花出去啊?”某不愿具名的行业投资人告诉经观大健康记者。

出名的“药明系”和无人提及的“泰格系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泰格医药和药明康德两家头部CRO公司都狂奔在投资路上,两者也收益颇丰,但模式又有明显的区别

2014年算是泰格医药投资的起点。泰格医药作为LP(有限合伙人,即出资人)参与了一支名为“新疆泰睿”的基金。以此为基点,泰格医药的策略是广泛撒网,作为各个医药类基金的出资人。

到了2016年,泰格医药已经成为多家VC和PE机构座上宾,是IDG资本、启明创投、盈科资本、云锋基金、君联资本、毅达资本、博远资本等多家机构的LP。行业里有新的基金募资,都会来泰格医药这里“拜码头”。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21年,泰格医药出资的基金有56支左右,基金总规模高达527亿元。此前公司公告曾显示,泰格医药以13亿元参与了26个医疗类投资基金或投资合伙企业,每支基金大致的出资额为5000万元。关于两个出资基金数量的偏差,泰格医药并没有回应。

通过出资这些基金,泰格医药间接参与到了上百起创新药企的融资。在这个阶段,泰格医药也开始尝试直投。启信宝数据显示,泰格医药累计对外投资数量49起,过半数与创新药企投资相关,包括同力生物、思路迪、泽润生物、北海康城等。

但投入的资源力度不比直接出资基金。叶小平表示,为了控制风险,泰格医药对外直投会控制在单笔2000万以下,轮次更为早期,基本上都是pre—A轮和A轮。因此,三十多笔直投对应的资金规模应该在十亿元以下。

量级上看,泰格医药投了57家产业基金和三十多家药企,这跟药明康德通过投资覆盖的90+被投公司和基金在同一量级。

不过药明康德以直投为主,在其投资业务中占比近50%。从2016年到2020年,它的直投数量分别为6、10、7、8、6笔。且相比于泰格医药主要以LP的身份参与基金,药明康德在基金中的角色要深入得多。以通和毓承为例,这支业内资金规模最大的生命健康领域基金是由原药明康德风投部门的毓承资本与通和资本合并而来,合并之后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亲自出任新基金的董事长,目前管理着上百亿元资金。

这导致同样是通过基金投资,药明康德在被投企业身上打下的“烙印”比泰格医药要深。比如在业内,会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标签——“药明系”,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欧康维视、癌症早筛公司 GRAIL 等都在其中,而很少有听到“泰格系”公司。

“被动”中“进攻”

反映到具体业务上,就是泰格医药从2017年到2020年,其投资收益以每年50%以上的增速上涨,而营收增速(投资所得只贡献利润,不计入收入)却在连年下滑,从2017的43.63%一路降至2020年的13.88%。看起来,投资业务并没有给主营的临床CRO业务带来增幅。

但过去几年,药明康德的业务却实实在在受益于投资。以“药明系”公司基石药业、华领医药为例,药明康德及药明系CRO基本就是其最大的供货商,占据了它们研发费用的大头。这两家公司在“药明系”并不算是研发管线最多的公司,可想而知,药明康德从它的被投公司里拿到了多少订单。

药明康德一直稳定保持着25%左右的营收增速。2016年药明康德进入全球行业前十,2018年排名第九,营收已经超过10亿美元。到了2021年,升至第七,营收32.6亿美元,几乎每年都能超过一家行业巨头。

这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速,且从某种角度上讲,药明康德的营收增速可以更快。根据研报显示,2020年国内CRO市场规模为975亿元,临床前的CRO市场规模超过70%,远高于泰格医药所处的临床阶段CRO。且临床前是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高度标准化的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接近于制造业的逻辑。

该领域目前的状态是不缺单子,缺优质产能。药明康德的产能总是处在“满负荷”状态,从某种角度上讲,产能“制约”了药明康德的营收增速。在经观大健康记者多次与药明康德的沟通中得知,在全球寻求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并购,扩大产能在内部是非常重要的事项。

临床阶段CRO却没那么标准化,作为药企跟医院之间的“桥梁”,其业务跟人高度相关,主要由人来跟踪临床阶段病患的各种用药情况。泰格医药高管在股东大会上就表示,“临床CRO基本和资金关系不大,是和人相关的,看上去临床很好做,就是招几个人,但实际上要做大是非常难的。”

因此,该行业高度分散。2019年,市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以此为主业的企业已达约400家,其中前五大临床CRO机构(按收入计)占中国临床CRO市场总额的31.0%,剩下400家企业瓜分了剩下70%市场。泰格医药是中国最大的临床CRO机构,2019年市场份额为8.4%。

为了啃下这不到10%的市场份额,泰格医药从2008年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并购,前前后后收购了八家临床CRO企业。尤其是在2014年和2015年,泰格医药录得85.59%和53.23%的营收增速。

不过市面上还值得投资的临床CRO标的已经没多少了。按照泰格医药高管的说法,目前市面上值得投资的临床CRO泰格基本已经覆盖了。可以说并购不再奏效,这也是近几年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

泰格医药这次把筹码押到了投资上,第一个明显的区别是,自己出资做管理者,加强对被投公司的“掌控”。

二是提高单次投资额,从原本的2000万元扩到3000到5000万元,同时将投资轮次从原本的A轮扩展到pre-IPO轮,这也是为了减少投资与业务之间的间隔期。以创新药头部公司信达生物为例,2011年10月它完成A轮,但直到2014年9月,信达生物才开始了第一个临床,这中间有接近三年的时间差

泰格医药的策略转变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创新药行业的融资战又会热络起来,泰格医药的主动进攻,大概率会引发直接竞对药明康德,以及几家头部创新药企的策略变化。通过投资“划地盘”,让各自的生态圈更完整,护城河更宽,是几家公司的核心目标。有些“被动”的泰格医药后续会如何进攻,以及对行业有多大影响,经观大健康记者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