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专栏》两岸交流,台湾的底气跑哪去了?
对台湾有信心,就应更开放地面对两岸交流。(达志影像)
谈两岸,台湾总说自己占有制度优势及发展优势,但一提交流,台湾却又处处摆出防御的姿态,能不交流就不交流。
这样的矛盾,当然有缘于彼大我小的客观态势,然而,只要不走入赤裸裸的武力对抗,大小意味的,就不仅仅是人口、土地与军事力量的位差。你真认为自己的制度优越,真认为自己的发展占有优势,尤其这优势与制度又与全球化有关,也就能吸引人心,交流,何乐而不为!
交流,是使彼此间更为了解,文化在此就占有重要角色。两岸共同传承着许多古典文化,面对当代,取得怎样的成绩,更就可以彼此借鉴,而台湾,前期在此还占尽优势。
优势之一,是传统从未断绝。即便日据时代,因于日人自认的民族优越感,加以「脱亚入欧」,根本就排斥台湾人归化,而历史中既受中国影响,除为战争需要而「皇民化」的那几年,相关中国的种种基本也就让民间自行传承,不加干预。相对于此,新中国革命的打倒旧时代,力量既大,就有矫枉过正的副作用,文革的全面破坏,对传统更就造成了难以回复的伤害。正因此,面对当前的一些乱象,大陆有句话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就在感叹这后遗症的危害之烈,也正如此,有机会看到台湾自然温润的传统,乃深受感动。
优势之二,是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应对当代。台湾早年的知识份子固有其国际观瞻,国府迁台时,更带来许多菁英,这些人于传统有所涵养,对当代亦有其认知与经验,由是,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乃能既保有传统,又有其当代对应。正如此,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台湾在文化上缴出了亮眼成绩,许多领域更就有其国际观瞻。而不少大陆菁英到如今也还认为台湾可以学的东西仍多,是华人社会、中国文化在对应当代上一个最值得参照的存在。
有这样的优势,从90年代以迄本世纪前十年,台湾的文化成绩乃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大陆,从历史观照、社会思潮、心灵建构、艺术展演到普罗文化,都不乏台湾的影子。然而,这样的优势在近十年,尤其民进党执政后,却就迅速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外在的,是大陆的兴起,在此起作用的,不只是官方所标举的文化复兴,更与大陆文化人的视野与开放心态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因台湾将自己的古典乃至以古典对应当代的文化建树都丢弃了。去中国化的结果,不仅让台湾无法站在华人文化建构的制高点,也使得80、90年代以来,文化在台湾社会的显眼之姿迅速倾颓,许多美其名为「本土化」的文化作为,常就成为政治的遮羞布,文化人的地位故让位于以流量为尊的网红,遑论以之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心。
就因缺乏文化信心,所以摒弃交流,在内既抱团取暖,在外就依附大国,更可笑的是,虽竟日指国府来台尽做坏事,如今赖以为傲的护国神山,其最初的奠基就来自国府。
征诸中国历朝,开放心态应对的就是盛世,如秦、汉、隋、唐,闭锁心态则让自己益见短绌,如东晋、刘宋、南宋,台湾也不例外,开放心态面对全球化,就使台湾在经济上得到发展,文化上前期也成绩亮眼,但面对大陆时底气消失的保守,尤其「去中国化」后的流于浅薄,也就让自己身陷困境。真对台湾有信心,就应更开放地面对两岸交流。
交流,可以促进了解,减少误判,在态势紧张的现在,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何况实质上,它还关联到观光、农渔、台商、台湾高教的未来,那还等什么?
(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