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专栏》总有些价值是高于政治的

赖清德对宫庙的「提醒」,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产物。(图/本报系资料照)

日前赖清德提醒宫庙,两岸交流时不要被对岸「拐去」,免得影响国安,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也指出「不只是妈祖,包括保生大帝、关帝爷、神农大帝,都是中共近年对台统战的工具」,从国安的立场谈宗教交流,以忧国忧民,说者乃能大剌剌吐出斯言,可其间所折射的价值观却让识者惊心。

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换句话说,它带有更多工具性的味道,这项工具,虽说目的在追求群体的共同利益,调和不同立场的意见,因此须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在拥有的同时,它更须节制自己的力量,否则政治独大,剩下的就只是权力的竞逐与赤裸的斗争。

要能节制自己,一在了解权力是被交付的,这在民主社会尤其如此,另一则在体得政治除了追求共同利益,调和矛盾外,它还须为更高的价值服务,只有这样,政治才不致沦为强者的坐地分赃,而是人类价值的一种支撑。

这所谓更高的价值,在文化、在人权、在学术、在艺术,它们关系生命的尊严与心灵的丰富,而宗教更是重要的一端,因为它牵涉到生命的皈依,许多时候,还是终极的皈依。正因此,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西方,即便恶名昭彰的盖世太保,也不敢对教会做唐突的管辖与搜索。

当然,这样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分野,在中国文化里不曾出现,以「人间性」为本质的中国文化,如果历史记载无误,在颛顼「绝地天通」后,政治领袖就接收了祭司的权力,也因此,佛教进入中国,就有了与皇权该有何种关系的论辩。中国的皇室与士大夫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佛家以自己举扬的既乃「出世间法」,又何须对「世间」的君主礼拜,这「沙门敬不敬王者」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多年,后来虽然以庐山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作结,但慧远也在这里强调「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做了一定的调和。

正如此,历史中帝王与宗教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通常,都是政治力占有优势,而政治势力既有借由「宗教名目」变天者,执政者乃更为戒慎,也不时要以管束的心态面对宗教。

根柢来看,赖对宫庙的「提醒」,其实也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产物,正如此,说起话来就振振有辞,然而宗教的异化虽时有所闻,但它毕竟不是宗教存在的原点,作为一个在历史与现实中更为强势的政治力,在此能做的,其实是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宗教的发展与交流更为纯化,以更高层次的心灵交融,来裨益诸方。

让「神圣性」与「世俗性」有较清楚的界线,是两岸共同的文化课题,台湾这些年宗教鼎盛,政治人物面对这「超自然」块面,原有一定谦抑,但近来,政治人物参拜宗教场所,更多的就是选票的考量,而为了「去中国化」,更有人以偷换概念的方式说妈祖、关公都不是「中国人」,以此处理所谓台湾人信仰「中国神」的问题。

妈祖、关公、保生大帝,都是历史人物成「神」的,当然有他们做为人时的「籍贯」,但他们之所以被信仰,跟他们的出生地原无关,你不会因为关公是山西人就信仰祂,你信,是因祂的忠义,你信妈祖,也不因祂是莆田湄洲人,而是因祂乃海神,是众生的庇护者。

原来,台湾以自己的历史进程,生命的信仰与皈依这个块面是很可以作为大陆参照的,舍此不图,却就从自己定义的「统战」角度谈论两岸交流,不仅是对自己的没信心,也将宫庙的存在更推向世俗化。其实,不只宗教,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必然是要将「总有些价值是高于政治的」这样的信念,时时挂在心头的。

(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