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两代之间的选战如何化解?
最近常有人抱怨为什么儿女辈选举投票时。都倾向支持当前的执政党,甚至包括一个外省第二代朋友,也谈到他在读大学与研究所的儿女,对于总统候选人的支持对象,与父母大相迳庭时的无奈!最近网路中甚至出现2020年的总统大选是「6789对上2345」的选战,也就是六、七、八、九年级出生者将在总统大选投票与二、三、四、五年级的长辈们进行对决!从历次的民意调查中,都看出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大多是挺现任的蔡政府,尤其在「保卫国家主权及支持婚姻平权(同婚)」下,哪怕对于台湾最近政府宣导的GDP成长与股市上万点感受不深,对于政府公安意外频传如:南方澳大桥垮下,私烟案与高铁上的三百万等疑云,甚至日前香港示威导火线杀人犯陈同佳欲来台投案,被政府拒绝入境等情事逐一浮现,年轻世代对于执政党支持的热情似乎依然不减。
这种种表现,都让这群走过台湾日据时期、国民党戒严时的反共抗俄,经历过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与蔡英文等三次政党轮替的二、三、四、五年级生,在亲身经历童年时的一穷二白,到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与世界半导体重要生产地。这些长者到了白发之年,却发现与年轻世代之间的代沟愈来愈大,且每到选举,世代之间的裂痕也加大,令人感到忧心。
随着网路的盛行,每个人很容易能够在网路世界中找到与自己意见及价值观相近的同温层,即使自己不去刻意选择手机上的讯息,网路公司中的大数据也会自动帮你过滤适合个人口味的社交平台与媒体。因此,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停留在同温层中相互取暖。对于非我族类的价值观及言论,也会自动排除而愈来愈难听到多元的声音。一旦有出现不同的意见,轻则多数人不表认同而选择沉默以对,重则遇有不同群起而攻之,形成网路霸凌,让持不同意见者心生恐惧,甚至遭到社会排挤。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年长者族群,但毕竟是经过岁月与生活历练,这些人起码还保有一丝客气与尊重。但对于常年习惯与活跃于网路世界的数位原生代 (Digital natives),平日几乎是依靠网路获取资讯来源与意见风向,在真实生活与人生体验尚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相信与支持网民甚至网红一窝蜂的同质性言论。
就好比前一阵子在网路上疯狂转载的某次高雄大港开唱时,某个台北市议员在会场中大开黄腔、露出不雅动作,且当场宣布要X在场所有女生时,竟然台下观众只有哄堂大笑,连女性观众都没有表示不悦的反应......。这让许多观看该影片的长者们深感不解,年轻人不是最讲究性别平等与反对任何形式的性骚扰吗?可是面对这种演唱会,却出现集体群众对于言语性骚扰轻放甚至纵容的行为,难道是那种场合言论与行为尺度不必太在意,还是担心在周遭其他观众的集体压力下,不好当场表态的缘故?
另一件是一位长年在海外为台湾出生入死、争取原油来源的地质专家,当别人称赞他对台湾的贡献时,他只淡淡的说:自己只是办好一个螺丝钉的角色。他认为每个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每一个螺丝钉都拴紧好,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就能够上轨道,不管上面执政的人如何更换!只是没想到年轻族群听了竟解读为:都是你们上一代人把台湾的好处都拿走啦、拿光了,你们还有退休金可拿...种种充满「世代剥夺感」的酸言酸语,让人遗憾。
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内两代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每到选举季节就被激化。只是难道这些世代差异不能够透过更多的沟通与了解来化解吗?各世代是否彼此愿意走出同温层来看看对方,并加以对话?如果说变老是每个人生必经的阶段,世代交替也是国家重要的新陈代谢,那一时的选举真的只需要靠操弄世代对立来吸引选票?难道国内世代之间不应该持续交流与相互扶持,共同来维护中华民国的永续发展与长治久安吗?
热门推荐》►幼仔政治草草入殓 太阳花死透了吗?►跨世代隐忧 台湾族群贫富不均问题
►看美国婴儿潮世代的评分表 反思台湾战后出生的一代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