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银发时代如何找准财富管理的“守夜人”?
过去30年,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6%跃升至9%,宣告全球已整体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如何帮助老年人远离“老后破产”风险?老年人群体应如何找准财富管理的“守夜人”?
11月7日,金融学博士、资深财富管理研究专家、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刘涛做客新湖财富大师课直播间,带来《银发时代如何找准财富管理的“守夜人”》的精彩分享,为新湖财富的广大客户深入解读了老年人群财富管理的目标与路径。
专家精彩观点
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很大,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2020年10月,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5到10年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我国将迎来一波养老照护的浪潮。
199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还只有5.3%;2000年前后,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这一比例升至11.5%。与全球平均每十年提升1个百分点的速度相比,我国平均每十年提升2.1个百分点。
造成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延长。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医疗水平持续改善等原因,1990年至2019年,全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68.55岁增至77.30岁,增幅为8.75岁。在医卫条件更好的一线城市,人均期望寿命已接近甚至超过欧洲和北美平均水平。二是出生率持续低迷。1950-1955年、1990-1995年、1995-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分别为42.5‰、17.4‰、11.9‰。
生命周期假说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经典“收入-消费”理论。它将人的一生划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青年时期,尽管劳动收入低,但预期未来收入增加,人们敢于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甚至是举债消费;进入中年,劳动收入持续增加,此时一方面要偿还年轻时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养老;老年退休,劳动收入直线下降甚至趋近于零,但消费支出依然发生,此前积攒的储蓄被逐步消耗殆尽。
在财富管理领域,该理论可引申出来的一个含义是:即便在老年阶段面临劳动收入减少甚至消失的困境,但只要善于理财,就可以将中年阶段积累的储蓄盘活,继续获得稳定的投资收入,持续保障消费支出,避免“坐吃山空”的结局。
找准财富管理的“守夜人”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了2020-2050年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对于寻求机构理财的老年人群而言,建议要做到四个“不看”和十个“要看”。
四个“不看”:
不看产品收益率有多高;
不看刚兑、保本、保收益等承诺(与资管新规要求相悖,得不到法律保障);
十个“要看”:
是否为正规持牌金融机构;
是否具有央企、国企血统或大型集团背景;
高管人员绝大多数是否都具备资深金融从业经验;
是否拥有行业一流的专业研究团队;
资金去向,即所投资产标的是否清晰明确。
植信投资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目光瞄准在经济走势和财富管理发展的最前沿,通过全方位专业深入的研究分析,从中探究私人银行的发展规律,赋能新湖财富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务实可期的投资建议。自成立以来,研究院真正做到了将理论、政策、市场融为一体,成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重量级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