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蚂蚁的稳妥创新、拥抱监管之路

蚂蚁集团IPO是近期中港市场热门话题。此案A股认购金额高达人民币(下同)19兆元,港股则冻资1.3兆港元,合计募资达350亿美元,本预期挂牌后市值将超过3千亿美元,其规模之庞大和市场热烈追捧盛况,均属史无前例。但11月3日上市前夕,蚂蚁集团突然宣布IPO暂缓,则是让本来开心认股的投资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不久之前,蚂蚁集团才因战略配售基金的潜在利益冲突,遭到监管单位调查,因此延后上市日程。这一次,投资人抽签和分配股权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又突然喊停,主因和11月2日蚂蚁高管被四大金融监管部门约谈、还有同日晚上发布的「网路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征求意见稿」有关。

「办法」重要内容包括明确监管体系,须由银保监会直接监管、明确业务准入规则、限制融资和杠杆率、对自然人网路小贷余额设置上限,并要求单笔联合贷款的小贷公司出资比率不得低于30%。

笔者认为,新规对于蚂蚁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贷款业务规模的增速和利润率将有所降低。新推出的暂行办法针对联合放贷业务加以规范,蚂蚁的短期因应之道或可运用消金牌照助贷模式和增资形式,尝试绕过监管而维持现有规模。

但实际执行上,由于消金并非100%持股公司、助贷业务必须负担第三方担保费用、对增资和杠杆新增限制等因素,难免降低营业利润率;未来贷款业务的增速,很大程度亦将取决于监管和银行合作方态度

回顾蚂蚁集团的发展历史,由于其业务具金融属性,因此监管风险一直不容忽视。淘宝网创立于2003年5月,当年支付宝(蚂蚁的前身)的诞生,原本只是为了解决淘宝C2C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很难想像在不到20年之内,这家公司的消费信贷业务规模可以大到和四大银行匹敌。

2004~2006年蚂蚁集团陆续和多家商业银行网银系统对接,之后的发展也始终离不开和银行体系的合作。

另一转折点在2009~2010年,中国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后,该集团为了顺利取得第一批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因而发生支付宝私有化事件,当时得罪许多阿里巴巴的外资股东。

清楚显示支付宝在发展过程中,金融牌照的取得和拥抱监管是攸关存亡的事,难怪2014年监管一开放,蚂蚁集团和腾讯就分别急着申请设立浙江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

蚂蚁上市之路几经波折,投资人接下来可从几个方向观察及思考:IPO目前只是暂缓而非被否决,虽没有明确时间表,但调整后可能再次申请上市;即使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甚至把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科技集团,其业务带有金融属性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监管风险会一直存在。

此外,监管层在短时间内「创造」新规的可能性不大,暂行办法的推出至少赶在上市之前,这一方面保障了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避免市场不理性的追捧及对投资风险的刻意忽视。最后,四大业务中,贷款相关业务在目前的规模下,的确不是能够无限增长的一块,如何开拓更多普惠金融新业务并注入新的增长动能,应该更令人期待。

总而言之,蚂蚁集团在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起到引领作用;法规日益趋严,虽然压低短期增速,长期而言,却会增强其市占率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