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鲤第一村三代养鱼人见证

河南镇平向寨村长彦观赏鱼基地人员正在打捞锦鲤,准备发往大陆各地。(上游新闻受访者提供)

向寨村第二代养鱼人、40岁的李长彦,挑起了养殖锦鲤的大梁。(上游新闻/受访者提供)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向寨村是「中国锦鲤第一村」,有2000多亩鱼塘全村2300人有2000人养殖锦鲤,还辐射带动4个乡镇41个村形成锦鲤产业网,背后有着三代养鱼人故事,第一代养金鱼,只觉得养金鱼比食用鱼好赚,带动亲朋好友纷纷养金鱼;第二代养鱼人,完成了两次产业调整,从金鱼到锦鲤、再到高端锦鲤,挑起了产业大梁;第三代养鱼人,赶上电商风口浪尖,超越前辈

大陆上游新闻报导,如今,中共镇平县委成立了「观赏鱼产业联合党委会」,带领广大养殖户,探索出一条「抱团兴产业、合作走富路」之路,像是向寨村鱼塘已有2000多亩,因土地总量限制陷入瓶颈,「观鱼委」于是带领向寨村锦鲤产业,走出镇平县、走出河南,近来不少村民已前往湖北、福建、新疆等地承包鱼塘养锦鲤,复制成功经验

此外,镇平县先后与大陆14个大型水产品市场建立供货关系,在大陆大中城市开设了46个销售窗口,进一步扩大了镇平观赏鱼市场占比和全大陆影响力。

上游新闻报导,历数三代养鱼人,第一个养金鱼的人李广志形容,向寨村是典型平原,不靠山不靠水。1981年,为贴补家用,19岁的他在田里挖了一口200多平方米小鱼塘,养起草鱼和鳊鱼。1982年,李广志到县城摆摊卖鱼,发现一条10公分长的鳊鱼卖不到5毛钱人民币(下同),隔壁摊一条5公分大眼睛红金鱼,不仅也卖5毛钱,而且买的人还很多。

受此触动,李广志改养金鱼,隔年把牠们装进塑胶袋中,注入氧气,拿到县城卖了第一袋金,直到1990年金鱼塘已逾3亩,卖到南阳市区与南阳相邻的湖北襄阳、十堰,一年能赚5000元。当时县城公务员一年工资还不到2000元。

李广志于是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只要想学,无不倾囊相授。如今,60岁的李广志年收入50万元。

接着是第二代养鱼人,以李广志的侄子李长彦为代表。他早期回乡承包了10亩鱼塘,改养锦鲤。原因有二:农户散养金鱼上不了规模,品种更新慢,品质和成本不好控制;养锦鲤,市场比养金鱼大。但在2002年至2006年,也因地域差异和不掌握新品种养殖技术,先后3次赔光家底,欠下50万元外债。直到2006年后,他终于掌握了养殖技术,让养锦鲤产业步入正轨。2013年连同育种基地,养殖面积已扩大至1100亩。

因为竞争激烈,2013年李长彦开始第二次「产业调整」,不断请专家培育高端锦鲤。现在长彦观赏鱼基地内的锦鲤品种,已达300多种,不乏水中「贵族」像是德国秋翠日本大正、日本昭和等,供货全大陆。

2018年,李长彦当选向寨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养殖高端锦鲤。开始琢磨第三次「产业调整」──观光:「鱼稻」循环农业──把向寨村建成一个鱼、稻、游一体的观赏鱼小镇

正当40岁出头的李长彦和同龄人挑起向寨村的「养鱼大梁」之际,更年轻第三代养鱼人,已然出现,生于1988年的高坤,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大二那年采用网购售鱼模式,赚了第一桶金。2011年大学毕业时,已有数十万元积蓄

目前,他在电商平台每月销售额达30万元左右,占公司销售额的4成。「行情好的时候,100元鱼款能赚70元,行情不好的时候也能赚30元。」 在电商加持下,向寨村攻克了「活体运输」的困难,把锦鲤装进充有氧气的密封袋内。密封袋由特殊材料制成,即便成年人站在上面,袋子也不会破。

如今,单打独斗已赶不上新时代,镇平县在2020年6月建立了观赏鱼产业联合党委,党委书记由副县长兼任。按照观赏鱼全产业链各环节类别,下设各职能部门,由县直、乡镇主要领导及专业人士技术能手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合力推动观赏鱼产业,已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