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企美国工厂 纪录片喜夺小金人

2019年7月27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福耀玻璃工厂,一名员工检查玻璃外观。(新华社

纪录片《美国工厂》海报。(取自豆瓣网)

美国当地时间2月9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美国工厂》主创人员展示奖杯。(新华社)

奥斯卡金像奖奖杯。(本报系资料照片

由美国前总统巴马蜜雪儿夫妇投资出品的《美国工厂》,美国当地时间9日荣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导演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上台领奖时,特别用中文说出「谢谢曹德旺」,向这位福耀玻璃董事长前后长达四年的配合拍摄,以及参与拍摄的大陆团队致谢。

Julia Reichert的得奖感言强调:「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俄亥俄州和中国,但实际上也可以发生在其他任何地方。如今,工人们的境遇变得越来越难。」但她坚信,「如果世界各地的工人能团结起来,情况会好转。」Steve Bognar除感谢「让我们说出他们故事的人们」外,一句「谢谢曹德旺」更成为其感言的最大焦点

引起各界回响热议

大陆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2014年进军美国市场,拯救美国「铁锈带」的过程,不仅成为《美国工厂》的取材对象,也是欧巴马夫妇成立制片公司后的首部纪录片作品。欧巴马夫妇虽未现身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但已透过推特庆贺《美国工厂》抱回小金人

去年8月《美国工厂》于Netflix与部分院线上映后,适逢中美贸易战再度趋于白热化,大陆央视新闻曾认为,此片对川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提出委婉的反击。《美国工厂》随即引发各界关注、回响,并掀起一波关于「中美两国工厂模式」多元面向的广泛热议。

《美国工厂》描述福耀集团接手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改为玻璃制作工厂、雇用两千位当地的蓝领员工,但双方的蜜月期并不长,种种挑战、难题接踵而来;全片忠实呈现出,大陆公司所属工厂在美国本土化过程中,遭遇文化、制度面的冲击,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的碰撞,并体现出「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另类视角

电影出来后,我很认真地看了三遍。我知道,您们用自己的手法,也没少批评我,但我还是感谢您们,我会客观地接受您们的批评。」未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曹德旺,事后透过影像祝贺两位导演:「这对我将来继续在美国发展,用什么样的态度,克服缺点,把工厂做得更美国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两国管理方式大不同

《美国工厂》去年8月上映后,曹德旺也曾指出,此一纪录片堪称客观,既有大陆公司好的一面,也道出颇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总体而言,反映出了中国的繁荣是中国人干出来的。」当初曹德旺同意配合拍摄,正是因为要对历史负责,「与其我们不断地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介绍福耀,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看。」

《美国工厂》并记录下,数百名大陆工人离乡背景远赴美国,但美国员工却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管理机制。福耀集团接手旧工厂,原本被视为提供当地民众就业机会,但大陆管理阶层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并解雇不服从管理的美国员工,让中美员工由蓝领阶级乃至管理高层,工作、生活方面均产生剧变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即曾以《最后一辆车:通用汽车工厂的关闭》(The Last Truck : Closing of a GM Plant)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项刻划同于《美国工厂》、位在俄亥俄州代顿镇上的汽车工厂,面临重大改变最后关闭的过程。

小灵通 《美国工厂》

纪录片《American Factory》由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执导,描述大陆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团至美国俄亥俄州代顿投资,将前通用汽车组装厂改为玻璃工厂的故事。此片为美国前总统欧巴马夫妇成立高地制片公司后的首部作品,2019年日舞影展首映后,在Netflix上线,并获颁第9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赖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