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商务部副所长:中美谈判可能延长 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中美磋商处于最后的冲刺阶段,双方都争取在下(3)月1日前达成协议,外传中方再作出多项让步,包含提出每年额外采购总值300亿美元(约新台币9200亿元)美国农产品。中国商务部辖下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中美双方都希望能在限期前达成协议,但不排除谈判时间延长,以换取更多时间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中方在市场改革上虽持开放态度,却有明确的底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中美双方上周在北京的谈判中,已经针对双边经贸问题谅解备忘录进行具体磋商,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贸易平衡和实施机制等问题上深入交流,就主要问题达成原则共识。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则表示目前没有更多讯息可以透露。
白明继续说,中美经贸磋商已不局限于关税等边境措施,而是延伸到国内的体制机制、竞争环境、产业补贴等更广泛的领域,这意味着在结构性改革领域,磋商面临着不少难点,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对于符合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内容,中方持开放态度,但对于一些问题,例如限制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等议题,则是不能接受的。
白明提到,中国非常愿意扩大美国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其中包含半导体的进口,但是常年以来,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华出口管制愈来愈收紧,这是中美贸易产生巨大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为,中国愿意在保证下游企业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农产品、能源、半导体等产品的自美进口,但美方不能以此要挟中国企业,对此中方也要保持一定的可替代性,不能被他国「勒脖子」。
白明也强调,中国从未刻意操纵汇率,中美出现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主要是追求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维护货币稳定是包括日本、欧洲央行在内都在做;所谓汇率操纵是让人民币贬值,这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而中国央行所做的正是防止人民币过快贬值,在这方面中美是容易达成共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