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疫后拚经济 人到用时方恨少

11月17日,河北省河间市一家通讯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

石咏

新冠疫情之后,打工仔突然走入大陆媒体的视线,许多想开工的厂商,不是没有生意,而是打工仔没办法回流。老板们想尽办法透过关系,包大巴、包火车到山边水涯去把打工仔找回来,甚至政府用尽各种能力,找到一些以前从未有经验的剩余劳力,编成队伍,给予补助和劝说,让他们回流到城市,增添劳动力。

即使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要靠周边的省分提供劳动力。根据最近一次北京市的人口普查,北京常住人口接近两千万,其中外来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8.9%增加到2010年的35.9%,今年正在进行的人口普查,这个数字应该会往上而不会往下。新冠疫情爆发后,有消息就说,旧历年后许多外地的劳动力都没有回流,数字大约有1200万,北京人称之为北漂

企业创新突破求生存

可别小看到处漂流的劳动人力,没有他们,家里的孩子没有了保母,所以住在北京近郊区卢颖教授不得不放下自己手边的教职,专心在家帮儿子和媳妇带孙子。小区送水的师傅也缺了一个,原有的一个是因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干脆不老家,留下来反而帮了大忙,否则旧历年一过,家家叫水没人送,岂不跳脚?

快递、送外卖的小哥也要一个当两个用,公司加钱也忙不过来,因为人手不够,每个快递的小摩托上都挂着招聘的信息。更别说还有环卫工人、地铁管理员(保安),这么大的城市,至少一半都是劳动人口。

浙江湖州孙海真在著名的湖州织里童装批发市场有3个自己的手工作坊,这几年生意不错,无论内销或者外销都很红火,所以让她老公到老家河南去找地方另开几家厂,想说这些乡亲们能在自己家门口赚钱,谁还不愿意?结果却误判形势,乡亲父老说,他们要到城里打工,不愿意在家赚钱,城里赚钱多,孙海真搞了两年不成,很头疼。

因为缺工,湖州的工资水涨船高,小作坊的工人每个月没有一万以上不会来做,这种工也不是一来就可以上手的,也要维持一定的品质;有订单但劳力成本逐年在涨,四周和她一样做童装的有几千家,家家都在比价钱,也没有几家是自己设计或有品牌的,搞到最后毛利越来越低,甚至做得越多亏越大,最近她正在想办法突破,上点课看看是否能提升档次,创新突破。

创新突破也不是喊一下就可以产业升级的,外国人看中大陆的传统生产制造业,也无非就是两个字:便宜。便宜的主要原因也不过是劳力密集的产业,靠的是丰厚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劳工成本。不想到了当下,这一个优势似乎正在消失,产业碰到的大问题之一就是找不到人,而且人都很贵。

北京的刘春雨老家在山东荷泽,几个礼拜前她刚回老家,因爷爷去世,奶奶又生病,结果回家一周,花了两、三天帮家里收大麦。她说,现在农村都是机械收割,但整理收割下来的许多琐事还是得有人去弄,她们虽是大家族,人口众多,但每个人都忙得很,找不到相应的人手帮忙,只能自己干,还能省点人工费用。

收完麦子,老妈打算去深圳帮忙带孩子,她不想待在村里,嫌村里见不了世面,赚不了几个钱,春雨笑说,还让我也去深圳看看。

随着「减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完美收官,农牧渔业都开始丰收,但也遇见缺工的困境。无锡的老总小戴喜孜孜地给北京的老师发了照片,他跑到徐州丰县去采摘苹果,采完当场分装成三大箱,一箱给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两箱寄给北京的老师。这是这两年的标准模式,扶贫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网上推动老百姓多买大山里的水果蔬菜农产品,而农村里没有人手采摘,就招来旅游的人来采摘,免费吃、当场买、当场打包、当场送货给朋友。

企业改走自动化路线

11月15日,新浪财经发了一条新闻,谈的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标题是「大城市,工资赶不上房价!回老家,没有心仪的工作,怎么办」;报导中提到一个关键词是「比较优势」,现代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一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需要人多,但今天的大陆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那就是偏远地区收入低,但在大城市里,劳动力十分短缺。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怎样的城市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是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因为企业也好,国家也好,第一阶段是提高产能,提高销售;接下来就要有能力搞财务周转,懂得杠杆原理;第三步,肯定避不开的是人力资源的问题,如何找到优质的劳动力,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人才升级。以往大陆总以自己是人口大国沾沾自喜,但如今「人到用时方恨少」,无论发展城市或乡村,我们的人呢?都到哪里去了?

人,其实一个也没有少,只是流动大了而已,只是更挑工作了而已,年轻人毕业不愿去干农村劳力的活儿,宁可在城里游走,找寻他们心中的梦。中老年人力,如今也不像前几年那么缺钱,因为很多人认为,城里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乡村振兴后,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也可以温饱,可以选择的多了,自然就会提价了;只是当劳力成本逐年快速增加,企业不得不走自动化路线,用机械科技代替人工之后要如何应对,那又是下一个阶段该解决的问题了。

作者简介 石咏琦

海峡两岸著名培训师、作家。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经济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新世纪形象管理学院及形象大使团创办人、亚洲行政专业秘书协会荣誉会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客座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秘书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秘书事务所联盟特聘专家、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华国际时尚美学育成协会常务理事、艺术养生推广协会荣誉顾问、(台湾)国际礼宾亲善协会荣誉顾问、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