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制自航式浮船坞首航 「华船一号」配百人抢修队

中国航式船坞华船一号」。(图/翻摄自中国海军,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大陆自制的第一艘自航式浮船坞「华船一号」近日在珠江口亮相,这艘海上巨无霸」是由该部4801工厂研发建造,其浮箱空间、沉深吃水、举力都可满足大陆主战舰艇进坞修理需求,航速、续航力和自持力相比其他同类舰船都有大幅提升,可满足三级海况下正常航行,无论是作为移动兵工厂,还是保障舰艇吨位、种类,都是海军舰船修理界的重大革命,也是对传统修理模式的极大补充。

据《中国海军》报导,「华船一号」将驶向大洋执行保障任务,让困扰业界的大型舰艇「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船厂成为现实。随着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逐渐深入,舰船装备作为打赢保障的重要环节,无疑成为战损战舰战斗力生成的主要支点,其任务越来越重,意义也越来越大。然而,与其他单项机动修理保障相比,因缺少机动船坞修理装备,大型舰船实现靠前保障和上排进坞修理作业,一直是困扰船体修理行业的难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干船坞、需拖带式浮船坞已不能满足现代战争快节奏的要求。

为弥补大型舰船机动抢修需求,该厂在设计建造时,根据海军舰船的使命任务和修理特点,浮船坞设有临时指挥室,室内预留有供电台、通讯设备使用的电源及接口,必要时可配置电台、通讯等指挥设备作为临时指挥所使用。同时,装有航行指挥系统、救生系统和机枪座,用于防空、防海盗。船坞底部有设置物品贮存库,可满足一般性抢修工具、器材的存放,以及特装维修工作间、电气修理间、钳工修理车间、机械修理间。船坞起重机则采用固定式吊机,在左右舷交错布置4台固定式起重吊车,起吊范围覆盖整个抬船甲板,可以满足舰船修理吊装的要求。

该厂厂长陈家河表示,该浮船坞可满足海军大型驱逐舰、护卫舰、综合补给舰等多型水面舰艇和潜艇及部分辅助船的计划修理保障,也可以对3万吨级以下民用船舶进行坞内各修理级别的修理;战时结合海军舰船使命的要求,可靠前机动保障,航行到指定海域对战损舰船进行紧急抢修、抢救工作,抢修机动性强,又可以作为运输船舶使用,承担运载任务。若战舰在战时受损,「华船一号」可自航浮渡到相应海域,实现战损战舰就地「就医」,浮船坞上也有肩负舰船临抢修任务的抢修队,他们以浮船坞为大本营,随时接受召唤。

▼舰艇上排。

指挥「华船一号」首航进出坞试验的4801厂副厂长于广虎透露,「华船一号」可作为修船船坞及升降船台使用,将浮船坞与船排进行连接,可以把浮船坞上的舰船移到船排上,或将船排上的舰船移到浮船坞上进行作业;船坞上还增设生活舱室,可满足在出海时抢修人员的住宿需求,并配有机枪座、抢修设备和近海航行通信导航设备,以适应近海机动抢修需求。抢修队的修理分队专业工种齐全,实现海上故障检测、修理等全方位保障能力,受损舰艇一旦遇到「疑难杂症」,船坞上的故障分析中心可透过讯息化综合保障网路,连线千里外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远端会诊,确保舰艇装备以最快速度恢复战斗力。

再者,自航式浮船坞自带动力系统,可以依靠自身的动力航行到指定海域抢救抢修功能;另一方面,自航式浮船坞体积大、举力大,「华船一号」除航母外,目前中国海军所有主战舰艇都可以实现进坞修理。根据去年5月远赴某海域对一驱一护的抢修保障证明,使用该浮船坞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沉坞,进而排空坞内的海水举起进坞舰船,可在大风6级和浪高2米的恶劣环境完成修理保障任务。总部和海军专家组认为,通过该浮船坞进行靠前贴身保障,大大缩短了舰船修理周期,实现了大型舰船机动修理和快捷精确保障。

▼完全由台湾制造的「蓝马林鱼号」。(图/翻摄自Amusing Planet,下同。)

其实,台湾曾接受总部设于挪威奥斯陆离岸重型运输公司(Offshore Heavy Transport)的委托,于1999年时在高雄建造「蓝马林鱼号」(MV Blue Marlin) ,是一艘专门用来载运钻油平台之类的半潜式水面人工结构物的半潜举式重载船(Semi-submersible heavy lift ship),其船首船尾部分看似一般的货轮,但船身中段部分却是一个甲板高度非常接近水线的巨大平台,在必要时可以没入水中以便利货物的装卸;除此之外,5.1万吨级的蓝马林鱼号还能够运载「航母」与「战舰」。

▼蓝马林鱼号在必要时可潜入海底,方便货物的装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