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三角吓阻的历史与变局

止战(时报出版)

「吓阻」作为军事战略仍是当前(后)冷战时代的主流,虽然其核心焦点已从昔日的美苏对峙,转而成为今日的美中角力。接下来就让我们将「吓阻」战略直接聚焦于台海关系,看一看美中台「三角吓阻」的历史形构与当前变局。一九五○年代中国企图以军事力量「解放台湾」,造成两次台湾海峡的军事冲突,而这两次台海危机的解除,都是因为美国的「延伸吓阻」奏效,以核武威胁与压倒性军事力量(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保障了台湾作为盟友的安全。而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之后,为避免台海爆发冲突与战争,美中台相互祭出有效的「三角吓阻」。就中国而言,不能以军事力量强迫统一台湾(武统为红线);就台湾而言,不能正式宣布法理独立(台独为红线);就美国而言,不能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两个中国为红线)。就「可信的威胁」而言,三方任何一方一旦跨越红线都将严重受害、招致报复;就「可信的保证」而言,只要三方都能够自我克制,就不会造成各自的利益受损或台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虽说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仍有中国飞弹试射所造成的第三次台海危机,但大抵而言「三角吓阻」有效维系了过去七十多年(若以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算起,则是四十多年)来的台海和平。然自二○一七年起美国川普政府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展开一连串贸易战与科技战的攻讦,台海紧张态势持续升高,原本的「三角吓阻」也相应产生了微妙的变局。

就中国而言,从早年作为被美国军事力量强压吓阻的对象,随着核武的发展与军事现代化的努力,早已顺利将常规战力结合核威慑,并在军事、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就台海关系而言,中国对台政策向来是以「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作为最主要的威慑方式,以「吓阻」台湾采行任何宣布独立的言说与行动,并以「台独=分裂国家=战争」的威胁一以贯之。一九八○年代邓小平坚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能做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但也绝不轻易使用武力;一九九五年江泽民的「江八点」中的第四点一样强调「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即便到了二○二二年十月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开幕会议报告中,也一再重申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此一以贯之的武力吓阻与战争威慑,皆具体展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持续派出军机、军舰袭扰台湾周边海空域,并以飞弹试射、绕岛巡航作为抗议「台独」势力、「美台亲和」所展开的军事化演练。我们在此并不拟细部讨论中国的文攻武吓,而是企图将思考的焦点放在中国「以战止战」的政治逻辑与修辞。就表面上而言,「武统」与「和统」仿佛是两种可以选择的不同选项,而难局的测试便是要让我们看到「武统」作为「以武力解放台湾」之中的不确定性、「和统」作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武统」/「和统」作为两种选择的不可能。个中关键便在于「武统」作为「吓阻」战略,在军事施压、骚扰、挑衅、威胁的同时,乃是为了让「和统」成为可能:以战争的威胁来吓阻战争的发生,以达到和平统一之目的,亦即所谓的「以战反独」、「以战促统」、「以战促谈」、「以战逼和」、「以战逼让」、「以战胁民」。由此逻辑与修辞观之,战争不在和平之外,和统也不在武统之外。

相对于中国武力犯台的「以战止战」,台湾的反侵略军事防卫本身也可以是另一种「以战止战」。若中国以武力吓阻台湾宣布独立,乃是为了防止两岸战争的爆发(虽然听起来很是矛盾),那台湾则是以不断强化的武力军备来吓阻中国的吓阻,同样也是为了防止两岸战争的爆发。然前者和后者一样不确定:用以避免两岸战争的武力强化与军事对峙,是否最终会导致两岸战争的爆发,让刻意创造的「战争边缘策略」,成为恶梦成真的军事武装冲突呢?一心反分裂的中国无法确定,一心反侵略的台湾也一样无法确定,但两者却也都不断努力加码提升各自在台海作战上的军事能力与装备,两者一样都展现出「不惜一战」的态势与决心。

故就台湾而言,长期面对中国武力犯台的威胁,台湾坚称必须拥有坚强自主的国防武力,才能吓阻可能的战争发生,但却也同时成为中国眼中的「以武谋独」、「以武拒统」。故不论是戒严时期或解严时期,不论是国民党政府或民进党政府,或有态度上积极消极的差异、或有军购金额、数量与种类上的差异,但皆一以贯之以「武力战备」来「吓阻」中国的侵略(视中国的「吓阻」为侵略),皆无一日不在防卫固守状态,也无一日不努力强化台湾在制空、制海、反登陆的作战能力,以便能让北京当局知所警惕而有所节制。此即为何台湾的国防政策向来标榜「有效吓阻,防卫固守」,乃是要以强大军事武力的威胁力道,来维持台海对峙现状。而此军事吓阻当然不是「为战而战」,而是为了防止台海武装冲突与战争发生的「以战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