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随机杀人犯罪 应强化心理体检机制与被害者应变力

作者/河暝(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法学博士

前一周前才经历过震惊社会竹东学生遭人凌虐致死案件短时间台北市竟惊传国女童遭人随机割喉致死的冷血案件。两起案件手段均属残忍,凶嫌均对死者的生命不尊重,以及展现出不需对外隐藏的暴力人格

笔者认为自从郑捷在台创下首宗随机杀人之案例以来,台湾社会似乎并没有从完整预防(total prevention)的角度深刻下功夫,有的只是部分的强化作为如捷运上见警率增加,其他关于处理人的问题,似乎仍在原地踏步,丝毫看不出有根本的解决之道。

本次北市校园的割喉案案发后市府虽立即做出加强校园安全的工作指示,这固然有其必要,然此作法仍属技术层次上的预防,对于潜藏在你我日常生活中且具漂浮性的「随机犯罪人」而言,根本无从掌握其如何选定犯罪下手对象,因此这次加强了捷运与校园安全,随机性犯罪者会不会因此转移犯罪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

鉴于「随机犯罪人」属非差别性的犯罪攻击类型,其犯罪手法与犯罪动机并不容易监控和掌握,再加上从过去日本或欧美国家类似犯罪的研究看来,大体上犯罪者少有犯罪前科,且犯罪动机的诉求不外乎有政治性的目的或个人社会性的意图。从完整预防角度思考防治之道,应首重对类似潜在犯罪人的家庭与社会基本资料搜集并掌握,简单的说政府应该就如何动员整体社会安全资源,以及如何提早鉴别出「随机犯罪人」,并在尚未形成犯罪邪恶思想之前予以提供协助与辅导,使其转化犯罪念头,这部分才是我们防范于未然的根本作法。

试以,吾人之建议有三,请中央与地方政府能就随机性犯罪预防加以立法,或采取更具强制性的做法,俾能在短期间内设法遏止类似悲剧一再发生。

首先从潜在犯罪者预防方面着手,鉴于过去台湾相当重视人权,再加上个资法通过,个人若有心理方面问题大多无从管控,尤其具异常人格者并不会主动就医,因此进行该等个案追踪将成为难上加难之工作。如何强化校园心理衡鉴工作与健检纳入心理健检项目将是彻底预防潜在犯罪者之第一步。

吾人建议当前各级学校之心理测验基本上均有大幅的检讨空间,心测的资料如何妥善运用与列管建档,以及学校辅导室如何将校内性格异常者转介至社区医疗机构,这些做法过去应该都有,只是欠缺公权力执行而已。学校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碍于不对学生贴标签,多数校方均以模糊的字眼为异常性格的种子开辟有利出口,异常人格未在学校被鉴定出来,之后的相关处遇机构更难发现它的踪迹。因此校园如何转介心理异常的学生至社区医疗机构,这中间的转衔过程如何运作?政府必须要有一套明确且强制性的规定。更有甚者,台湾目前的健检并未强制纳入心理健检,鉴于国人身心科意愿不强,碍于自身面子,难以建立自主就医习惯?如果透过立法将国人健检列为强制性,而心理健检又必须纳入一般健检中,如此将可筛检出有需要高关怀的处遇个案。

第二个建议是,从被害者的角度加强预防,以美国为例,许多州已要求各级学校体育课必须开设一定时数之防身课程,甚至有些州要求学校应就防身术进行测验,以提高危机应变能力。当前国人不爱运动,学校体育课又过度偏向娱乐性质居多,学生遭遇危险情境的反应能力不足,导致容易成为潜在的被害者。

第三个建议是,政府应严格审查暴力电玩,并加强对社会进行生命教育宣导,近期遭虐杀的两起案件凶嫌多沉溺于电玩世界,惟电玩并非罪恶下之产物,如何对其负面内容进行体检有其必要?至于政府对生命教育之推广大多以静态征文或办理营队方式进行,吾人建议应将生命教育透过立法,订全年某月份的一周为生命教育周,透过政府带动民间,或民间带动家庭的方式,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乃至于仿造类似防空演习之类的定期演练作法,让生命教育成为国人的一项社会运动,俾使大家愿意重新认识生命的可贵之处。

●作者河暝,教授,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学博士,研究兴趣为监狱矫治与矫治社会工作。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

►►►传送第一手的新闻,锁定《ET即时》粉丝团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