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温煦

1970年左右父亲钟汉波少将任职海军专科学校校长,偕母亲参加晚会。(钟玲提供)

1954年摄于高雄内惟自强新村,左起周杰老师、钟玲、欧阳端老师。(钟玲提供)

翻看童年的照片,有几张是两位年轻帅气的老师跟我合照,其中一张拍摄地点在左营海军眷村我家门外的巷子。他们任教于海军子弟小学,周杰之老师教我们数学,欧阳端老师教史地。为什么星期天他们常在我家出现呢?因为受家母范永贞之邀来便餐。左营海军子弟小学创建于1949年,创校十年任教的老师全都是大陆流亡来台的教师和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单身汉。母亲时间算得准,叫大家上桌吃饭那一刻,四菜一汤都烧好,她脱下围裙跟大家一起开动,温婉地用客家腔国语问老师平常吃什么、问他们家乡的往事。所以两位老师不仅享受到母亲的厨艺,还享受到游子渴望的家庭温暖。她在寿山山脚下点起一盏灯

我们家的圆餐桌上,除了小学的老师,还招待海军官校的学生,他们是大陆流亡来台的广东青年,考上左营的海军官校,父亲把他们带回家便餐。有些简直以我们家为家了。罗树勋哥哥几乎每个星期天都来报到,直到他官校毕业后任职军舰,必须守在船上。受益于母亲好客天性的,还有我的中学同学,一批批来吃饭。母亲家教甚严,饭前我一定去布碗筷,饭后一定帮忙收拾桌面,同学也跟着帮手。后来接棒的是弟弟在高雄中学和大学的同学。2003年我到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参加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带的爬山队,城市大学校长郭位也不时加入爬山,他是我弟弟在新竹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郭校长第一次见到我就说:「我到你家,吃过你妈妈作的菜。」其实这些同学享受的是母亲嘘寒问暖的慈爱

海军子弟小学的办学水准享誉南部,眷村子弟要通过考试才进得去,男女合校,一班学生多达六十人,是现在2020年代的一倍。午餐学生由家里自带饭盒,是妈妈们早上五点起床煮的。不必说家里不可能有冰箱,那时学校还没有提供集体蒸饭盒的服务,但是没听说谁吃饭盒吃坏肚子的事。可能那个时期吃惯了细菌滋生的食物,我们抵抗力特别强。每天八、九个小女生围着并在一起的书桌,吃不锈钢饭盒里的午餐。

1950年代前期台湾的生活清苦,我们那群小女生中,有的父亲任士官,饭盒里只有萝卜干配白饭。相对而言,我家比较宽裕,父亲任中校,家里也有些积蓄。母亲知道了,说:「那怎么行,小孩正在长,要帮她们加菜!」第二天我饭盒塞了满满的肉和青菜,我把菜分给三个需要的同学。母亲大方地天天给她们添营养达四年,直到父亲调职台北,举家迁离高雄,我五年级转学大龙峒小学。

一年后父亲又调回左营,所以我由初一开始就读省立高雄女中。过去半个世纪如果有女中同班同学的聚会,她们个个向我提说母亲的菜真好吃。母亲的清蒸鱼广东菜绝活,不论女同学是本省人,或籍贯是那一省,家里都吃不到。但是此外母亲做的都是家常菜,她们为什么念念不忘呢?到母亲1995年过世几年以后,我才渐渐里厘清头绪。我想同学们会念念不忘是因为我的母亲不一样,紧弛有度,她的态度轻松自在,对子女的家教却严谨。

也记得1989年起我任教高雄中山大学期间,母亲已经年愈七十,雪花照眼的银白头发,神情雍容自然。只要我朋友到家里来拜访,不论是什么身份,母亲一定预先打扮修饰,为客人奉茶、请吃果点,我打下手;而且她会坐下来专注听大家的对话,会关切的问话,得体地加入交谈。现在想来一方面因为母亲出身富贵家庭,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1930年代就女子而言算高学历,自有气度和教养;她十五岁就掌管一个大家族的家务,通情达理而能干;另一方面母亲个性仁厚,真心关切别人,所以散发人格的魅力。可惜我以前太自我中心,只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只注意自己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就,父母的一切理所当然,没有上心。

我有一位1970年左右在威士康辛大学就读的同学,就是在陆军任职考取公费留学,念数学系研究所的胡家麒。我在1989年由香港大学回中山大学教书时,他先后担任陆军官校校长和第八军团司令。不时来我家探访,父母和我一同接待将军。我那时想,胡将军的校友情谊绵长,来探望我这位老同学。在母亲过世后不久,胡将军跟我说:「我常常来你家探望,就是为了看看你母亲。她气质很高雅,给人温婉的感觉,我喜欢听她说话,令我联想到在大陆已经过世的母亲。」

母亲过世已经二十五年了,我脑海中不时出现以前忽略的,母亲疼爱我、为守护我所做的事。现在,因为母亲我学习到,默默的、不居功的付出,不会淹没,在未来会发暖发光;我学习到,只要守住自己的仁厚本性,遇上协助他人的时机,就发挥你的本性行事,会真正温暖别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