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捡便宜?交屋被延怎办?买房前这6点必看
台中市北屯区网路预售屋转售案源爆天量,单一行政区近1,300件,竟比桃园、高雄等大城的全市量体还多。 (摄影・杨文财)
「料工双涨」影响扩大,预售屋与危老重建是2大重灾区,甚至改变游戏规则!例如预售屋过去开卖到交屋顶多3年,现在竟出现最长10年后交屋的新规则。
在危老重建部分,原本地主与开发商在大台北的合建案,能谈出利润64拆帐,现在成本结构不同,拆帐也得重新谈。
消费者该怎么面对这个骤变的市场?商周汇整6大关键问题,并综合10多位专家意见,找出解答,帮助购屋客群降低风险,有屋族也可厘清自家危老案状况。
以下为问题与解答的摘要整理。
Q1:料工双涨,此时是进场买房、换屋好时机吗?
A:紧急且重要再出手买,若要买,现货优于期货
面对这段房市未明时期,CCIM台湾不动产投资协会常务理事、建国工程协理林发祥的建议值得参考,他认为,消费者无论买屋或换屋,此刻最好回到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的4象限模式,思考自己购屋的行为落在哪一象限。
除非盘点后,自己的状况是既重要又紧急,非买不可,否则落在其他3种象限的人,都建议先避开为妙,因为当前不只料工双涨,还有央行升息、政府打房、国际经济局势动荡等多元因素,不确定因素太多,冲动购屋的风险很大。
至于非买不可的消费者,他建议「看期货不如看现货」,因为新成屋与中古屋早就盖好,比较没有料工双涨带动成本上涨的通膨问题。
Q2:新成屋与中古屋价格,是否不受料工双涨影响?
A:不,它们还是有预售屋比价效应,自备款也较高
虽然新成屋与中古屋已经盖好,理论上不受料工双涨影响,但仍可能受该区预售屋价格带动。
不过,毕竟新成屋与中古屋没有成本的问题,单纯只是比价效应,会让卖方较有谈判空间。
要留意的是,买成屋没有付款缓冲期,必须有2成以上自备款在手,才能进场,且升息让房贷负担更重,因此就算是挑成屋,仍建议多看多比较,找近3年房价涨幅相对低的建案,会比较好。
如果还是想买预售屋,不动产代销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万群地产董事长谢坤成建议,优先选择大品牌、有口碑的大型建商,因为他们的财力相对强,能承受较大的意外与风险,会对消费者比较有保障。
Q3:预售屋高卖压区在哪?该避开还是砍价捡便宜?
A:优先挑快完工、转卖案量大的建案,价格弹性且风险较低
根据屋比房屋的7都(纳入有合并升格议题的新竹县市)网路预售屋转卖统计,台中市有逼近5千笔的案量,一个城市的量体,就比双北市、桃园、新竹县市4地总和还高,是7都预售屋卖压王。
在台中市内,案量排名第一的是北屯区,单一行政区的案源就比整座桃园市还多,对此,屋比房屋创办人叶国华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重划区推案量很大,又有旺盛的人口成长率支撑房市,是投资客、包租公等客群最爱的置产地点。
但,随着下半年立法院可能通过预售屋禁转卖的修法案,以及央行升息,众多投资客赶着逃命,因此北屯区成为全台预售屋抛售潮量体最大的地区。
在投资客多杀多的情况下,有可能捡到便宜,但建议找大型建商接近完工的建案,因为这类建案的屋主多是3年前房价仍在低点时买进,最有让价空间,而且邻近交屋缴房贷的关键时刻,卖方财务压力也最大,但买家要承受的烂尾楼压力最低,只要价格比周边同级新成屋便宜,而且财力能负担,就是好标的。
除了台中市北屯区,台北市大安区、新北市板桥区、桃园市龟山区、新竹市、台南市安平区、高雄市三民区,也都是各大城市预售屋转卖案源最大的地区,最可能有机会捡到便宜。
Q4:买了预售屋,建商却要求3年交屋改成10年,怎么办?
A:买方可不同意更改契约,或要求违约金
综合多位业者看法,买方可以不同意更改契约,如果建商无法依原本的契约盖房交屋,可进一步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补偿损失。
此外,延迟交屋有一定的赔偿规范,可依法求偿,只不过业者普遍指出,打官司耗时耗力,其实更不符合经济成本,因此真有意外发生,最好还是双方协商找出共识,协调双方损失最小又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最好。
Q5:非自住的投资型预售屋,应趁早卖掉吗?
A:是!有赚就快跑,以免未来得不偿失
多数专家都建议,在下半年立法院有可能通过预售屋修法禁转卖前,如能卖得掉,当然是有赚钱就快跑,尽早让利润落袋为安越好,还能摆脱炒房恶名。否则夜长梦多,一旦房市景气翻转下跌,甚至可能得不偿失。
Q6:我参与的危老都更因料工涨价濒临破局,怎么办?
A:整合旷日废时,建议共同面对,协调分摊方案
擅长土地整合的佳元建设董事长蔡锡全指出,都更或危老的整合都旷日废时,一旦走到解约放弃的地步,等于全案又要从头来过。
房子无法翻新,无论是舒适的居住环境,或是潜藏的未来利益,全都无法兑现,是对双方损失最大的结果,最好能避免。
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成本飙涨,无论地主或建商都应该珍惜成案结果。双方应是合伙人的关系,共同面对问题,分摊成本涨价造成的损失,才是最公平与合理的做法,否则互相再多的指责、辱骂,也无法解决难题,而且将导致两败俱伤的下场。
商业周刊18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