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 5人仲裁小组成立过程曲折

南海仲裁专题之八2011年菲律宾中国大陆多次在礼乐滩发生纠纷,2012年4月双方船舰黄岩岛对峙,数月后大陆实质占领黄岩岛。2013年1月22日,菲政府方面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

2013年2月19日,中国大陆驻菲大使馆正式回应菲律宾外交部,拒绝参与南海仲裁,菲方遂依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附件七,继续推动仲裁程序,要求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成立5人仲裁小组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菲律宾和中国大陆原各可指派1人进入仲裁小组,剩下3人由双方协商推选,但因陆方拒绝参与仲裁,菲方于是要求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日籍的柳井俊二,指派人选填补空缺。

国际海洋法法庭于2013年3月下旬完成其中2名仲裁员的指派,即菲方指名的德国籍法官沃尔夫拉姆(Rudiger Wolfrum),以及作为陆方仲裁员的波兰籍法官波拉克(Stanislaw Pawlak)。

2013年4月24日,国际海洋法法庭致函菲律宾首席检察官,也就是菲方法律团队首长,通知5人仲裁小组已筹组完成。

除了前述2名仲裁员之外,5人仲裁小组成员还包括:法国籍法官柯(Jean-Pierre Cot)、荷兰籍法官松斯(Alfred Soons),和首席仲裁员斯里兰卡籍法官品托(Chris Pinto)。

然而,品托因妻子为菲籍而于2013年5月请退避嫌,柳井俊二于6月间指派迦纳籍法官门萨(Thomas Mensah)接任首席仲裁员。

门萨为知名国际海事专家,现年84岁,1996年至1999年做过国际海洋法法庭首任庭长,他也是多所大学教授以及国际海事机构官员

大陆方面,特别是官方媒体,对于仲裁小组的组成多有批评,尤其质疑柳井俊二的国籍,因为日本与中国大陆本身也存有海事争议。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克拉斯卡(James Kraska)反驳说,这是国际海洋法法庭自1997年做出首宗判决以来,首次有人以法官国籍来质疑仲裁的公平性。10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