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卻不衰老!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分享健康長壽3要訣
内政部公布的2019年国人平均寿命为81岁,男性是78岁,女性则是84岁,创下历年来的新高。而截至2020年6月,台湾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15.7%,并持续攀升中。
《你怎么看待老年,它就怎么回应你》 图/宝瓶文化提供
因此,长寿不是问题。如何有个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才是重要的。
要「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层面也很重要。2020年2月4号的《美国医学》期刊有一篇论文:〈二十一世纪的长寿处方〉,引用医学文献,提出健康老年的3个要素,很值得参考。
要素一:生活有目标,带来意义和价值
美国有一项「健康与退休研究」,请6985位、平均年龄68岁的居民,填写「心理幸福量表」中的7个题目,以评估他们是否有生活目标。题目如「有些人生活没有目标,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分数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标。
4年后,研究人员发现,分数最低的人,死亡率是分数最高者的2.43倍,可见「拥有生活目标」是有益健康的。其作用机转不明,可能与血中皮质醇与促发炎细胞激素的浓度降低有关。
我们小时候几乎都写过作文〈我的志愿〉。银发族也要有目标,才会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
目标不一定要远大。可以是担任志工、上社区大学,学乐器、陶艺、写作、绘画、国标舞等圆梦计划,以扩展视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顾孙辈,含饴弄孙,乐在其中,且让中年儿女在事业上能全力冲刺,成就子女。
要素二:维系社交人脉,可互助和取暖
有一份针对148项、来自不同国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所做的统合分析,这些研究共有308,849位参加者,平均年龄63岁,平均追踪了7年半。
结果发现整体而言,社交关系较强的人,存活率比社交关系弱的人多了50%。社交有益健康可能是因有助于纾解精神压力,或容易得到各种人脉资源帮助的关系。
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与亲友互助、取暖,有归属感,才比较不觉孤单、少忧郁。
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触的都是同事;退休后,才发觉自己没有朋友。因此,在年轻时就要依个人的兴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成员来自不同行业,没有利害关系,不仅能够一同成长、变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换讯息、互通有无,比如生病要看哪一位医师等。
其实,「生活有目标」、「维系社交人脉」与「健康的生活型态」,应该从年轻或中年时就开始,慢慢培养,才能长长久久,长寿且健康。 图/freepik
要素三:良好的生活型态,是健康基础
美国芝加哥有一项「记忆与老化研究」,追踪921位无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龄81岁;6年后,有220人被诊断为患了阿兹海默症。
研究并发现,饮食摄取「黄酮醇」的量最高者,罹患阿兹海默症的机率,比黄酮醇摄取最低者少了48%。
「黄酮醇」存在于茶叶中,与甘蓝、菠菜、豆荚、花椰菜、橘子、番茄与梨子等许多蔬果中。
良好的生活习惯像是:不抽烟、饮酒适量,多动脑、多运动、多从事休闲活动,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这不仅是健康的基础,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于降低得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其实,「生活有目标」、「维系社交人脉」与「健康的生活型态」,应该从年轻或中年时就开始,慢慢培养,才能长长久久,长寿且健康。
本文摘自《你怎么看待老年,它就怎么回应你》,宝瓶文化2021/03/08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