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4.0翻转深沟村

带动深沟农业转型的赖青松(中)跪在稻田整理稻穗,为参加收割稻谷的谷东们讲解如何收束稻穗;这片保留未以机械收成的稻田,主要是留给谷东们体验收割乐趣。

深沟80岁老农荣昌完成人工除草后,在注水稻田中洗去割草喷溅脸上的泥巴,7岁开始务农的他,因50岁一度罹癌,决心与当地年轻小农采用不施化肥农药的友善耕作

今年将开始在深沟种稻的月光(左起)与罗家逸,以新农身分第一次踩进承租的水田洒田青种子,两人穿着拖鞋寸步难行,心情却很兴奋。

台北从事高科技业的Sandy(右起)和阿霜在即将收割的稻田中面露愉快笑容,她们两人另一个身分是高科技业上班族,因为喜爱农耕生活及安全无毒农产品,两人利用休假日到深沟租田种稻。

宜兰县前农业处长杨文全(左)带领学生在稻田拔除杂草及福寿螺,深沟的新农民多采友善农耕方式,未施用农药及化肥。

读资工陈幸延菜圃整理捕获的福寿螺,他设计捕螺机抓福寿螺当肥料,还架设区域性气象站,建立天候大数据供小农参考。

来自新加坡的NaNa曾在跨国金融机构及宝石公司上班,如今在深沟找到真正的生活。

深沟小农由于人力短缺,收成时都会邀集亲朋好友帮忙,连包尿布的幼儿也有模有样地凑一脚。

任永旭(中)正为新农介绍周边环境毕业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研究所让他可以运用所学,能精确掌握作物特性与环境,他喜爱试种多样稻种,甚至自己育苗。

专门转介深沟农地给新农民的「俩佰甲」负责人曾文昌(右)正协助老农妇堆叠稻草,叠稻草堆需有很好技巧,通常由有经验的农妇负责,这也体现深沟小农的专业分工

来自各地民众参加在深沟「慢岛生活」户外亲子稻草人活动,这些农业相关活动都是深沟小农维系支持者的部分作法,也可利用作物剩余材料增加收入

举办市集是深沟小农销售的重要通路,来自美国的蔡雪青(右)在市集贩卖自种的农产品。

深沟许多小农来自外地,但如今已渐融入社区取得认同,村中信仰中心三官祭典,大家一起去祭拜神明。

「俩佰甲」成员举行会议讨论相关事宜,许多小农进入深沟务农,透过「俩佰甲」转介取得使用农地。

当2020全球受新冠疫情冲击,各行各业多哀声叹气,宜兰员山乡深沟村一群青农却整年充满活力,他们不靠政府补助,合资开店,分工协作,准备用集体力量「打群架」,以友善农耕、产销整合翻转农村既有面貌。

深沟这群高学历专长的「半农半×」,与其称他们为现代农民或兼职农民,不如说他们是有创意的农村新血。带起这股风潮的赖青松,2000年从台北搬到老婆的娘家,走一条与多数人相反的道路,希望为人生重新定位,期间也曾遇挫折并赴日留学,2004年返国后开始尝试租田务农,他就像在深沟设立实验室,每一个动作都在这个小农村写下新纪录

赖青松初期成立「谷东俱乐部」,从孤军奋战到拥有一群认同理念的谷东同行,后来陆续有宜兰县前农业处长杨文全、曾文昌等核心伙伴加入,由于他们有不同专长及工作经验,因此各自在深沟农业发展架构中分担重要角色,加上村中其他小农来自各领域,有设计师,有曾任职跨国企业管理专才,或在高科技公司上班,毕业于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研究所的任永旭,对于作物特性与环境问题学有专精,不仅试种多样稻种,甚至自己育苗;读资工的陈幸延更自行设计捕螺机抓福寿螺,架设区域性微气候站建立天候大数据;再加上70余年经验的当地老农陈荣昌认同及履行友善农业,传承许多耕种诀窍,这种组合配上当地的自然环境,就如赖青松所言,「深沟模式很难被复制!」

主掌宜兰农业政务的杨文全认为,2000年之后,台湾农业已迈入农业服务化时代,小农透过网路行销,可以解决市场特殊需求,但客制化带来高成本问题,如何透过标准化让产销得以专业分工,并降低成本,这是深沟目前正在摸索的事情,如今「谷东俱乐部」与专事深沟土地转介的「俩佰甲」合作,就是尝试整合的重要一步,让有心加入的新农容易取得土地,以及有利于后续耕作、销售事务,负责「俩佰甲」的曾文昌认为,让新农跨过取得农地门槛,将来才可能发展及落实个别对农业的想像,实务上,「俩佰甲」随着成员的需求灵活调整运作模式,以创造群体最大利益。

如今愈来愈多本国青年移居深沟,硕博士一堆,甚至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寮国、香港等人士都在此留下足迹,完全颠覆一般人对传统农民的想像,每个人或许动机有别,但他们都各有在深沟待下来的理由,并彻底融入当地生活,参与草根民俗活动,找到人生新故乡;来自新加坡的NaNa曾任职国际金融、广告、宝石公司,在许多国家待过,但她最后选择落脚深沟,因为务农让她体验人生中最好的睡眠,每天起床像电池充饱电,一点疲惫感都没有,她觉得「这才是在过生活」,而人活着不需要太多东西,只有食物、水、空气不可缺,所以「种田很有意义」。

原本人口外流的深沟,2000年后有更多人移入,大多是外来新农补充离农,现在经常有外地人来访,或参加农业活动,或体验农村生活,堪称典型小农带动在地经济,在这里,你碰到的中青代农民,他可能是正在改写台湾农村与农民定义的深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