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只剩「给钱」?

李武忠

继宣布老农津贴加码1000元后,执政党持续释出一连串政策利多。在农业方面不仅放宽农业天然灾害认定标准,还将提高各类农产品救助金额涨幅由百分之十二点五至一点零八倍不等(即便莫拉克巨灾时亦未见政府主动调整相关补助标准)。对于辛苦耕作的受害农民固然是佳音,但是更多民众要问的是如果这些都是政府早该实施的措施,那么三年多的时间为何没有任何动静,相关人员难道没有失职之嫌吗?更重要的是这些费用要从哪里来?会不会债留子孙?目前行政院农委会一年预算约1000亿元上下,用于休耕补贴、老农津贴、各式农业资材肥料保价收购等等补贴总金额高达700多亿元,占农业总预算7成以上,相对排挤农业其他建设、科技研发、产销制度建立、国际行销等费用。在经费受限的情况下要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以便因应未来国内市场可能开放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难道「撒钱」真的是最符合农民需求,最能够代表政府照顾农民吗?

台湾属于天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全球气候暖化,极端天气发生的频度与造成的灾情都将更为严重,不仅居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对农作物的伤害更大,务农风险升高。美国为农业生产大国,在生产过程农民同样面临巨大的天然灾害风险,为了确保农民收益,提高产业竞争力,美国建构了以「农业保险」为主体,「灾害救助」为辅的农业天然灾害救助体系,也确实发挥功效,使得农产品价格得以维持在稳定的波动区间,避免农民和消费者权益受损。

中国近年来也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制度,根据中国官方统计2010年底全国农业保险费收入达135.7亿元人民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畜牧、森林等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亚洲首位。2010年农业保险覆盖农户1.4亿户次,共有约2100万户次的受灾农户得到保险补偿,保险业为2010年洪涝灾害累计支付赔款27亿元人民币,在灾害发生时可透过保险基金来支应后续之重建费用,而不必完全仰赖政府的救济,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台湾农政机关对于实施农业保险却仍然停留在研议阶段迟迟不愿推动,一再错失良机。

日前政府正式宣示要积极加入自由贸易协议及跨太平洋经济伙伴(TPP),所面临最大的障碍除了中国态度外,当属国内农业市场将被迫大幅甚至全面开放,届时不止美国农产品,甚至澳、纽和越南农产品也将大军压境,试问以目前千疮百孔的台湾农业现况有办法因应吗?农民不会反弹吗?就以明年元旦起生效美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例,根据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研究指出,该国农渔业生产额在美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生效后的第5年将损失7026亿韩元,第10年将损失1.03兆韩元,第15年将损失1.28兆韩元;民间团体则认为今后15年,由于进口美国农产品增加,韩国当地农业生产量将会缩减12兆6675亿韩元,将严重影响到当地农民的生计。为此韩国民间反对该协定的声浪至今没有停止,台湾政府能不以此为戒及早因应,以免造成政局纷扰与社会动荡吗?

台湾农业问题均非一朝一夕形成,自然无法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而采取补贴虽然可以让农民直接感受到政府施政的温暖,却只有应急效果,过去农民因为天然灾害而拿到的农损补助或救助金额,只有实质损失的10几趴,无法弥补农民重大灾害损失。为了台湾农业永续政府施政还是应该要有长远规划,类似加码补贴等即兴式的措施,事实上很难获得大多数选民的认同与支持,只是在选情紧绷之际执政党能听的进去吗?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