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中的结构性因素

希腊通过撙节方案后,引爆民众在雅典街头抗议与纵火。(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董彦良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各国政府不得不大规模举债,以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国家过度举债和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严重财政问题。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与国债过高时,往往采用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解决问题去避免严重财政危机发生,这是为何在西方国家中,英、美的财政赤字状况欧元区的许多国家严重,却没有遭遇类似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不同的是,欧元区成员国同一货币之下所缺乏的共同财政政策现状使得上述方法在欧元区成员国中却并不可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保持欧元币值稳定与控制欧元区的通胀,对欧元区内部宏观的经济调控力并不强;因为受限于国家主权因素对个别国家的内部经济环境更是无法置喙。实际的操作面向上,除了德、法、意欧盟核心大国之外,其他欧元区的成员国基本上是不具备自主的货币政策。面对全球经济不振时,统一的货币政策反而限制了欧元的币值的灵活性,此时国家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本身唯一可用的武器只剩国内的财政政策。在欧元区成员国在国内外因素影响之下,只好以积极扩大公共支出来刺激引导本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面向,于是就慢慢形成债台高筑的恶果。在内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葡萄牙爱尔兰、希腊与西班牙四国中自然会体现得更为显著。

以希腊为例,希腊债务危机成因的内生因素有二个:第一,国家内部公共债务的上升;第二,国家外部竞争力的下降。希腊国家的公共债务的上升和外部竞争性的下降是财政状况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希腊公共债务的上升的原因要追溯到1979年希腊社会党的上台通过市场大规模举债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把借来的资金用于增加消费,以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这一系列扩大消费的经济政策同时受益于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以农业补贴的形式的资本流入。从此,希腊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一直不断上升,1995年升至110%。

学者Stelios‧Makrydakis 在1999年对希腊1958-1995的资料分析认为:「希腊政府无法同时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预算限制,因此它的公共债务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债务的不可持续是源于1979年的财政政策的变化,并且是内生原因造成的,因此希腊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对国家经济进行改革以避免最后的资不抵债。」所以到了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从2001到2008年,希腊的平均实际GDP年增长率达到了3.9%,在欧元区中仅次于爱尔兰。但是希腊政府并没有抓住机会实施必要的财政整顿措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00%,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停留在5%附近。

另一方面希腊政府经常虚报经济资料,希腊民众欠税情形严重,再加上政府腐败也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2004年到2009年之间,希腊一共三次更正政府统计资料。2004年,希腊新政府上台后举行财政审计修改了从1997年起的财政赤字及其他统计资料,更正后的1999年的赤字超过了3%,其实已经不符合加入欧盟的标准。2006年,希腊政府把非法地下经济纳入统计范围以求增加GDP,更改当年的GDP资料。2009年10月,希腊将2008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5%更正到7.7%。几次的瞒报数据使得希腊政府的国际信用下降,也间接导致举债成本的增高。另一方面,希腊国内民众欠税问题相当严重,2011年6月希腊财政部发布公告,声称累计欠税达到了410亿欧元,占2010年GDP的18%,占2010年年末公共债务的12%,占2011年预计财政赤字的246%。

希腊国家的外部竞争性的下降进而促使希腊经常帐户逆差不断上升。希腊在2001-2009年期间的通货膨胀水准和欧元区的其他国家相比是相对较高的,年度CPI的涨幅比欧元区其他国家高1%。根据生产率调整后的工资上涨幅度,同样也高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准。因此,随着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希腊的外部竞争性下降了。从2001-2009年,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为衡量指标的外部竞争性下降了20%,若以单位劳动成本为衡量指标则下降了25%。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外部竞争性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经常帐户的逆差占GDP的比率从2001年的7%上升至2008年的14.5%。2009年「国际透明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的年度报告指出里,希腊的腐败指数是3.8(10是最廉洁,1是最腐败),是欧盟内部成员国最严重的腐败国家之一。

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同时放弃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这两个工具。因此掌握在希腊政府的只剩下了财政政策,而过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却正是此次危机的根源。危机暴发后,希腊政府无法因,只好交出经济主权,向欧盟和IMF求助。2010年初,希腊债务状况持续恶化,由于欧盟并没有明确的表明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帮助希腊度过危机。因此德国对「援助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欧债危机可以说是欧盟缺乏一个超主权的稳定基金进行市场干预,防止各国债券收益率价差扩大稳定各成员国的金融稳定;欧盟还缺乏一个调整机制可以在超主权的水准上应对危机。因为欧盟的犹豫不决和制度本身的缺陷,市场质疑欧洲其他国家对希腊债券的潜在担保。导致希腊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不断上升,让危机进一步升高。为了立即稳定市场信心,欧洲央行宣示承认希腊债券作为抵押物的有效性,欧盟也立刻成立了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

另外,希腊也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希腊的两大外汇收入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航海业的营收下降与希腊邻国交易伙伴的经贸下滑也直接导致了希腊的出口下降,这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也是此次危机的原因。另一方面,爱尔兰则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经济。葡萄牙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这几国属于欧元区中经济结构相对不合理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再加上这些国家都有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从2008到2010年,西班牙、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却没有因此减少,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了10.4%,爱尔兰更是高达32.4%。在自身经济增长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增税将进一步打压经济,增加未来风险,削减赤字必须降低本国福利水准,这对长期以来被高福利保障的国家来说,就可能导致政治危机。

Paul‧Krugman认为欧债危机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欧元的不灵活性」( the inflexibility of the euro)。希腊与西班牙各国的债务问题和这些国家的财政关系并不大,主要是欧元区成员国货币上的统一与财政政策和劳工市场方面未融合的矛盾所引发的难以收拾的乱局。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可以说是欧洲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独特现象,其折射的是欧元区所存在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奉行单一货币政策和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

但由于目前欧洲主要国家几乎全部涉险,需要的援助资金将或许是欧盟无力承受的。法、德极其想扮演大国角色,但似乎最后选择的都是明哲保身,危机来临时,各自逃命。本月也就是2012年4月法国荷兰两国的政治变局导致资本市场大跌,并非因为法国债务失控或荷兰3A评级将被下调这么简单,而是上述政治格局将导致整个欧债危机的格局大变。因为一直以来德国、法国、荷兰等几个经济尚可的欧洲国家紧密团结,决定了以紧缩政策这种「治本」的办法来解决欧债危机,并要求希腊等亟需援助的国家就范。

目前的情况可能是,直接提出财政紧缩方案的欧洲三个核心国家中,因为民众反对紧缩计划,欧盟国家间内部政治已有「变天」的可能,法国就是一例,如果说欧债危机导火线是希腊,那欧洲大国法国才是欧债危机的重心所在。所以下一步欧债危机的走向实属难料。

作者董彦良,复旦大学博士,台北市,教职。版权为作者所有,请勿随意转载。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