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国家中心城市高度规划建设未来广州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大都市最核心区域

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已经于近期编制完成。这两个地区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核心职能聚集最为重要的地区,规划建设好琶洲—员村地区是为对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按照市政府2008年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打造五大功能区的要求,市规划部门立即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首先邀请了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前来参加城市设计方案竞赛,为广州的重点地区未来发展前景出谋划策,并在城市设计方案竞赛中确定了深化方案。在深化方案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分析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各项核心职能以及区位特征,综合考虑珠江两岸的生态功能与滨水景观营造,对用地功能布局、综合交通组织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等进行了重点研究。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修改论证,最终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州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的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规划区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2009年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城市发展提出“将广州打造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的新要求。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必须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下承担更多责任,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结合《纲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要求,结合琶洲—员村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发展条件,规划上将着力完善广州的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规划局、市土地开发中心和市规划编研中心联合组织开展五大功能区的城市设计竞赛和深化工作,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规划师为广州发展献计献策。

二、规划编制过程介绍

2008年3月,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竞赛”活动,经过技术审查、专家评审,选出两家优胜方案。此后,在市规划局编研中心的组织下,由竞赛优胜方案设计单位(包括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和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组成联合深化工作小组,正式开展城市设计的深化工作。2009年6月1日,城市设计深化成果经过多次论证、完善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审查,并成为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随后,市规划局根据城市设计深化成果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10年3月19日通过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该规划以“总体发展战略-地区发展策略-城市设计方案-行动计划”为技术路线。深入开展现状调查、综合分析建设实施条件、CBD量化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会展交通、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开发强度与建筑高度研究、历史文化保护等一系列专题研究以及国内外案例比较分析。明确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和所承担的战略目标分解下的城市职能,从功能构成、产业体系发展、人口疏解、综合交通组织、社区发展住房建设、公共中心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旧城改造、文化风貌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地区发展策略和城市设计空间形态总体控制目标,并以此指导城市设计方案编制;同时结合地区现状建设条件和土地出让计划,提出分区建设与行动计划。

三、规划的设计范围(分三个层次)

(一)整体研究范围:东至琶洲岛东端,西至广州大道,南至黄埔涌,北至黄埔大道。包括珠江新城、琶洲岛以及员村南部地区,总面积约23.6平方公里(不含珠江水域面积);

(二)详细规划范围:包括琶洲岛A、B2、C区和员村D、E、F区,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不含珠江水域面积);

(三)核心区范围:包括琶洲岛A区、B2区及员村D1区新开发用地集中区域。

四、本次规划主要特点和亮点——“强化核心地位、打造集聚功能区”

市委、市政府确定把建设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作为新时期重点发展战略之一,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规划区的功能定位。为落实《纲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新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中央商务区)、琶洲地区(国际会展商务区)、白云新城地区(宜居文化新城)、白鹅潭地区(国际商业中心)、中轴线南段地区(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优化功能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盘活中心城区土地,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并将五大功能区打造成为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本次规划以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重点打造城市核心地区,以城市与自然共生为基本思路,重视人与自然资源、滨水景观与功能的有机融合,以“宜居”和“创业”为目标、以“强化核心地位、创建城市名片构筑水岸生活”为规划理念。打造规划区的自然、人文格局、功能与形象高度统一的“电视塔、会展中心、珠江东门户”三大新标志性景观区。本次规划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集聚高端服务要素,形成三大核心功能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广州主城区内打造“城市中心—副中心”的多中心结构,强化区域带动、辐射与综合服务职能。广州通过五大功能区的区域服务能力建设,在中心城区为高端服务职能提供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增长空间和展现舞台,实现广州“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目标,强化广州产业服务腹地的拓展和区域中心地位。琶洲—员村地区位于广州城市“东进”和“南拓”轴的起点,也是“中调”战略的核心地区,是多中心结构中的城市级中心,将承担广州市高端服务职能。

本次规划在竞赛成果的评估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六个参赛方案的可取之处,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建设开发条件的调查和评估,提出现状存在的问题。规划通过对产业与CBD研究、整体空间形象研究和综合交通研究,将琶洲—员村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会展、金融、商贸三大引擎合力推动的国际城市中央商务核心区,实力活力魅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新城市滨水中心区

通过集聚高端服务要素,琶洲-员村地区形成了会展商贸、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三大核心功能。

国际会展商贸中心——按照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琶洲地区具体承担国际商贸会展中心这项职能,是国家对外商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重要展会的主要举办地之一,其功能定位为国际会展商务区,重点发展会展、商贸等核心功能,配套功能为会展配套、研发办公、酒店、餐饮、休闲、文化旅游、居住。规划区分为总部商贸区、国际会展区、会展配套区、文化休闲及研发办公区等四个功能片区。目前以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B1区已建成和运营,规划着重会展商贸和配套,在会展中心东西两翼规划和储备用地约9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约450万平方米的商贸办公和酒店商业设施。

区域金融中心——员村与珠江新城地区共同承担起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责任。区域金融中心具体包括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商务配套区、员村金融服务区、员村创意产业区和滨水休闲区五个功能片区。其中珠江新城规划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区,功能定位为广州国际金融商务核心区,主要承担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功能,是广州未来都市形象的代表性地区。员村定位为国际金融区,并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拓展区,以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为主体,是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建设现代化服务业城市的核心载体之一,国内著名服务业机构的企业总部的主要集聚区,主要承担商务金融、文化创意、时尚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功能。珠江新城经过10年多的规划和建设,为国际金融商务提供办公和商业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和近30万个就业岗位。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在员村规划储备办公商业用地74万平方米,提供办公和商业建筑面积约360万平方米。

文化创意中心——琶洲-员村地区将继承与弘扬传统的岭南文化,塑造具有时代特点鲜明、国际化特色的现代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鼓励多样的创意文化的发展,重视地区传统特色,保护历史文脉,突出城市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相互呼应,同时营造现代特色风貌区,打造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心功能区和城市门户形象地区。引领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广州的区域竞争力,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创意中心。

琶洲-员村地区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工业遗产,突出现代国际会展文化,传承和发扬广州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文化,将黄埔古港、村进行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恢复港村一体的历史风貌,提升文化活力。同时将工业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催化地区活力。规划区内的工业建筑充分反映工业时代独特魅力。在延续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同时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旅游等功能。如打造"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加快珠江新城-员村地区建设,未来也使得珠江新城-员村地区成为最有文化特色的城市CBD地区。

(二)优化空间布局,创建城市名片、构筑水岸生活

创建城市名片:珠江是广州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两岸功能发展的纽带,规划优化珠江两岸城市景观,构建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新形象。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东西塔、省博物馆、歌剧院等与南岸的新电视塔共同组成新城市中轴线的核心,同时也是珠江滨水地区空间形象的最高潮。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是广州最有国际化气息的地标,规划在其珠江对岸的员村地区打造未来的金融服务区,两者隔江呼应,形成未来另外一条重要的城市空间轴线。在珠江纽带和两道轴线骨架的统领下,规划组织了总部商贸、会展配套、创意研发、休闲旅游等10个功能组团,打造拥珠江发展、井然有序的整体功能结构。

构筑水岸生活:规划以生态优先、滨水特色为原则,营造宜居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休闲的人文环境和公共空间。广州母亲河珠江自西向东穿越琶洲和员村地区,与珠江连通的河涌多达13条,南部是中心城区的“绿肺”万亩果园,北部是广阔的天河公园,自然条件优越。规划利用河网纵横、地形多样的自然资源,使绿脉延伸贯通、蓝脉连成网络,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出发点,建构水绿纵横的生态示范区。规划依托珠江和河涌水系,建设八大城市公园,包括磨碟沙公园、体育公园、琶洲塔公园、琶洲眼环岛公园、沙仔岛滨水公园、员村中心区公园、棠下涌公园、渔人码头公园,规划绿地覆盖率达45.1%,人均公共绿地达12.7平方米,居民步行500米可享受公园绿地。

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中调”发展战略基础上,坚持整体协调,实现规划区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注重公共空间人性化塑造。通过人性化空间设计,营造尺度合宜的步行系网络、地标节点、滨水界面、街区环境,营造高品质、多样化、高度共享的公共空间。规划重点对现状城市建设情况、生态环境、历史保护、城中村和旧厂保护与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人口、产业、历史文化等发展目标,探索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特色居住社区、营造蓝绿相融的生态环境、保护岭南文化风貌。一是配套完善的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区总用地区1356公顷,开发强度遵循总量控制、综合平衡的原则,整体毛容积率控制在1.4左右。规划区控制居住人口约16.4万人。就业人口38.4万人。按照“地区、居住区、邻里”三级体系,布局生活性服务设施。其中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综合医院4所、文化活动中心5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运动场1个、福利院2个、老年人服务中心2个、老年人服务点27个、街道办事处3个。邻里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12所、幼儿园22个、社会卫生服务中心3个、卫生站15个、文化室16个、居民健身场所37处、托儿所10处、社会居委会29个。

(三)保护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塑造兼具现代国际风范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城市核心地区形象。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应该仅仅是经济中心,同时也应该是文化中心。琶洲——员村地区作为城市核心地区,集聚了城市发展的高端发展要素和高端服务职能,也将成为展现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领、文化创新实力的地区。

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以文化的提升来增强地区的“实力、活力、魅力”。本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琶洲塔、古黄埔港遗迹和古黄埔村内部分建筑等文物见证了广州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历史,经历了广州"一口通商"的辉煌;珠江啤酒厂、员村热电厂、鹰金钱罐头厂、澳联玻璃厂、南方面粉厂等厂区内有多处具有工业时代独特魅力、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遗址)。规划不仅按照相关文物保护法规的要求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分层次、分级别地落实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而且还侧重通过将古黄埔港、古黄埔村的整体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线路的串连,以及结合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旅游功能等措施,使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发展,既“保下来”,又“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以文化的提升来增强本地区的“实力、活力、魅力”。如打造"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加快珠江新城-员村地区建设,未来也使得珠江新城-员村地区成为最有文化特色的城市CBD地区。

二是利用文化资源塑造本地区的特色,塑造兼具现代国际风范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城市核心地区形象。规划不仅着重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通过打造琶洲岛“国际会展岛”、员村金融区等展现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国际风范,同时,结合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广州的历史对外贸易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特色,凸显融山、水、城、田、海为一体的山水城市特色,展现广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打造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中心功能区形象。

(四)完善区域交通衔接体系和公共交通体系,构筑珠三角1小时服务圈。

规划将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地区纳入整体交通时空圈,构筑珠三角1小时服务圈。重点优化对外交通衔接,强化内部道路系统,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分布,增加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建构步行系统网络,支撑未来的集约发展需求。

优化区域交通:通过优化对外交通衔接,实现与韶关、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便捷联系,目标建立1小时服务圈。

强化会展交通:根据会展期间的客运和货运交通特点,建立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循环巴士客运体系,和货车停车场为起终点的货运交通组织方案。规划新建海洲路、琶洲塔路等外围区的主、次干道,增加跨越新港东路的南北向高架桥,形成外围交通循环体系。同时,在会展期间设立交通管制区,更好地应对大量瞬时交通需求。

完善公共交通和步行体系:规划新增5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新增13号线、8号线东延线、环线11号线、19号线、20号线5条轨道交通线路和穗莞深城际线等,提供与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城市的直接联系。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转换,增设6条地铁循环接驳巴士线路,减少市民换乘地铁的步行距离,提高沿江地区的公交可达性。与此同时,在人流密集区建立人车分流步行体系,并结合区域绿道建设,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广州市规划局

20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