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积极抢救湿地 台湾却落后20年

图、文/远见杂志提供

为什么湿地这么重要? 在油电双涨、都更拆房、瘦肉精、证所税复征等多重政治风暴中,却有33个立委、横跨蓝绿四个党派,联合提案《湿地保育法》;内政部也将官方版本的《湿地法》列为优先法案,5月就送进立法院审查。 湿地,一个在台湾不受重视的名词,却是全球积极抢救的对象,连邻近的韩国与大陆也早已拟订法规与计划,唯独台湾,落后世界20年。

《远见》走访全台,深入剖析台湾湿地所面临的危机,并介绍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证明湿地保育与经济开发并不冲突,甚至还能相辅相成。

一场宁静的革命正要展开。今年3、4月间,当美牛争议、都更拆房、油电双涨使得立法院砲火连天的同时,却有一个法案,在镁光灯未及之处,放下政治差异,静静地牵起了四个党派立委的手与心。

这是《湿地保育法》。一般民众还很陌生,但它却由33个立委联合提案,横跨了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台联四个党派。

不仅如此,今年2月内政部长鸿源上任后,也将第一场记者会处女秀献给湿地政策。更以难得效率,将《湿地法》列为本会期优先法案,预计5月就要将行政院版本送进立法院审查。

这是在沸沸扬扬的202兵工厂生技园区国光石化开发争议沈淀后,台湾面对保育与开发冲突时,一个定调方向的关键时刻。 什么是湿地?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联合国拉姆萨会议(Ramsar Convention)定义,意指:「无论天然或人为、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水、淡水或咸水,或两者之混合,及由沼泽、泥沼、泥煤地水域所构成的区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时不超过6公尺之沿海区域。」

简单来说,水陆交接的潮间带、河岸、水田水塘红树林、潟湖,都是湿地的一种。

湿地 与你的利害关系是什么? 美牛攸关健康安全、都更牵涉居住正义、油电则是日常生活之必须。每件事情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人敲锣打鼓地争取权益。那么,无法为自己发声的湿地,与你的利害关系是什么?

1.全球升温,湿地帮忙退烧 由于温室效应加剧,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暴雨、水灾频率增加。「地球每增温1度,雨量增加6%,」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研究员汪中和说。 科学家预估,到本世纪末温度至少会增加2度。在英国环保研究员马克‧林纳斯(Mark Lynas)《6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Six Degrees: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书中指出,全球气温只要再高6度,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就会大灭绝,世界末日就将来临。 然而,湿地却能提供良好的调节温度作用。

根据师大环境安全卫生中心主任方伟达的研究,100年来,台湾气温平均上升约1度,然而,全台的平地却只有桃园县,百年以来温度没有改变,堪称世界奇迹。

而这正因为桃园县早年为了农业灌溉,挖了许多埤塘,使得水圳和水塘布满全县。迄今约剩下2000多口,得以抵抗全球庞大的温室效应。埤塘,就是人工湿地的一种。

2.节能减碳,固碳能力25% 为了阻止温室效应扩大,「节能减碳」是各国迫在眉睫的工作。1997年12月,149个国家签订《京都议定书》,希望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事实上,湿地具备「固碳功能」,可吸收二氧化碳。据统计,全球湿地的面积占不到陆地面积的5%,固碳能力却占了25%~30%,是最不花钱、功效又好的节能减碳方式。

3.存水解旱最佳地下水库 暴雨增加,使得降雨集中在某些时期,也加速干旱危机。近年来,世界各地都传出干旱灾情,去年,美国南方因为干旱造成的农损,超过百亿美元以上。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估计,人类对水的需求正以每年640亿立方公尺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

1995年,世界银行副行长 Isamel Serageldin 曾经预言:「下一个世纪的战争将因为水而引发。」

然而,湿地可将地表的水透过下渗储存至地下,让水不因蒸发而流失,是最好的地下储水库。

研究桃园埤塘的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副教授陈其澎说,桃园的2000多口埤塘,就像把一座石门水库分散在桃园各地:「我常开玩笑,以后,桃园要在南北派军驻守,防止别人来抢水!」

4.消波滞洪,削弱海啸威力 沿海的湿地,有天然的消波功能,是最好的暴潮缓冲地带。2005年美国的卡崔娜飓风重创纽奥良,专家事后检讨,正是因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湿地过度开发削蚀一空所致。

做为天然屏障的湿地被破坏,海啸一来,几乎是没有受到任何阻力就直接冲进商业区。 根据清朝官方记录,基隆、云林、高雄等地都曾出现伤亡惨重的海啸。 彰化县环保联盟副理事长蔡嘉阳说:「云林和彰化那么近,为什么彰化没有事?就是因为彰化海岸有一大片泥质滩地保护。」

5.净化水质大地之肾 湿地,也有净化水质的功效。当污水流经湿地,湿地里的水生植物会分解有机物质,吸附重金属,达到净化功能。

因此,湿地有「大地之肾」之称,更与饮用水的品质息息相关。

内政部长李鸿源在担任台北县副县长任内,就曾成功运用人工湿地取代传统的污水厂,一天就可以处理30万吨的生活污水,正好等于彰化县全县的污水量。

不仅外观像绿地一样美,费用还比传统污水厂减少八成左右。

6.生命基因库人类饮食来源 湿地,也因为水陆交接的特性,蕴含着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有许多濒临绝种的生物,都选择在湿地中栖息,如同地球的生命基因库。例如,濒临绝种的黑面琵鹭,就以台南七股的湿地为栖息地。而当湿地被破坏,物种自然就会面临灭种的危机。

同时,湿地也是丰富渔业资源的重要摇篮。许多鱼都是在浅海湿地产卵,使得湿地蕴含丰富的鱼苗,让生态生生不息,供应人类的饮食。

湿地,就像生命的银行。保存了湿地,可以生出更多利息出来。包括干净的水资源、稀释的二氧化碳、生生不息的生态链,踩住地球毁灭的煞车,让人类得以永续存活。 全球积极抢救湿地,台湾却落后20年 根据科学家研究,近30年来,由于开发的破坏,全球已经有50%以上的湿地面积消失。

联合国1971年就制定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因此,世界先进国家如欧盟、美国、英国、荷兰等早就纷纷进行全国性的湿地保育计划与立法。

亚洲地区,也慢慢跟上国际脚步。1994年,南韩即制定亚洲第一部湿地保育法《Wetland Conservation Act》管理湿地。普遍被认为开发至上、污染严重的中国大陆,也从1992年开始展开了为期六年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0年发布《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当世界各国都在忙着积极抢救湿地,台湾呢?

台湾湿地82处 5万6865公顷 营建署自2007年办理全国重要湿地评选,目前全国已公告的湿地共82处,总面积5万6865公顷 。

湿地,可以说是上帝给予台湾这块土地独特的恩赐。由于四面环海,拥有广大的潮间带、并有潟湖、河流、红树林、水田等不同类型的湿地,使得台湾的湿地生态十分丰富,更孕育了丰富的渔产资源。

独特的湿地环境,也让台湾的鸟类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俄、日本、大陆、南韩、澳洲及纽西兰等地的水鸟都要来台度冬、繁殖与过境。也使得台湾成为国际上的赏鸟天堂,吸引了许多国际赏鸟客愿意来台旅游。

根据旅行社业者表示,来台湾的高价赏鸟团一次停留就是10几天,费用将近20万台币,是一般观光团的好几倍。

但,湿地被视为开发的眼中钉 只不过,外国人眼中看为至宝的水鸟与湿地资源,在台湾的氛围中,却被视为开发的眼中钉。

1995年,广达500公顷、有丰富野鸟生态的嘉义鳌鼓湿地,原订要开发为工业区,在保育人士抗议下最后作罢。当时,当地赞成工业区开发的民众,便燃放冲天炮赶鸟,曾导致农场失火的惨剧。地方上充斥着这样的声音:「顾鸟仔重要,还是顾经济重要?」

除了鳌鼓湿地,现在为台江国家公园所在地的台南七股湿地,1983年,原本是东帝士与烨隆集团提出的滨南工业区,七轻石化炼油厂、大炼钢厂与工业港的预定地。去年的国光石化八轻开发案,也是选定彰化海岸芳苑、大城湿地。从六轻到八轻,都相继看上湿地。

缺乏国土规划 被政治牵着走 「台湾社会普遍把湿地认为是低度开发的不毛之地,总是想做更有价值的开发,」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系主任林幸助说,对比国际,整体社会对于湿地利用的想像,至少落后20年。

回顾台湾几个重要的湿地发展,几乎每一个湿地后面就挂着一个工业区的预定地名称。然而就因为欠缺明确的国土规划方向、也没有针对湿地利用制定专法的情况下,开发或保育,就像把铜板往上一掷,到时会翻到哪一面,全看当时的政治气氛。

以国光石化开发案为例,原本一度将要定案,又在总统马英九亲自会勘湿地现场之后,突然逆转。在总统马英九会勘当日,负责接待的彰化县养殖渔业协会总干事林济民说得传神:「还好,天公有保庇,我们在抗议国光石化时,刚好六轻那时烧大火。」

而快速流失中的湿地,能被老天保庇的有几个?等到有了《湿地法》明确规范,未来才有游戏规则可循。

如何对待湿地,是台湾永续发展的观察指标 《湿地法》当中,最重要的两个精神就是「明智利用」(wise use)与「补偿机制」。湿地保育,不是全面性禁止利用,而是如同人「因材施教」,土地也要「适时、适量、适性」使用。

立委邱文彦以伦敦湿地公园为例,当地把一个荒废的水库,变成七、八个湿地园区,每个湿地都代表一个区域特性,景观各不同,带来了观光人潮。园区内一部分开发为住宅区,因为湿地水景美丽,成为价钱很高的房子。

至于补偿措施,则是未来湿地将依等级设有开发回避、冲击减低,减轻负面影响,不得已使用到湿地,则须进行生态补偿,破坏了多少公顷的湿地,就要造出同等面积或以上、有相同栖地功能的人工湿地进行补偿。「台湾的政治人物与老百姓,需要改变想法,」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章波说:「发展不等于工业区,保育也是一种发展。」

在2011年10月《哈佛商业评论》「迈向永续经济」一文,提出「永续3.0」的观念,指出人们应该为「无价的东西订价」,将生态体系提供给人类的服务加以量化,才能为永续有关的决策提供衡量。

环境议题应与财政经济结合 据林幸助所做的台湾第一个湿地价值量化研究,以300公顷的高美湿地为例,其涵养生物资源、净化水与空气、缓冲海啸、保育国土等价值就达新台币131亿元。

生态,不只是环保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世界银行总裁周礼格(Robert Zoellick)在2010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时宣布:「一国的自然财富,应是资本资产的一部分,和它的金融资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合在一起计价。」

他并建议,生态系统不只是环境议题,更应是一种与财政、经济协同的跨部会政策,这是当代社会对于执政者的挑战。

在《湿地法》即将送审的5月,《远见》也走访重要湿地争议案例,检视台湾现行的湿地利用发生了什么问题?有何改善可能? 如何对待湿地,将展现一个国家的视野与格局,更是台湾未来是否能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永续发展的观察指标。这不是一个单一生态议题,而是重新塑造台湾内在价值的软革命。

【抢救湿地!参与青少年环境志工行动请上: http://www.gvm.com.tw/event/2012thinktheearth】

►►►更多【远见杂志】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