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买「半价的第二瓶」?落入非理性陷阱背后原因解析

▲看到促销商品总会让人想多买几个。(示意图记者一中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第二瓶只要半价!」「第二件7折!」大家对这种促销广告肯定不陌生,很多人原本只打算买一个,看到广告后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买第二个,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买了一堆自己本来不需要的商品,而且开支也远远超过了预算。有分析指出,你是落入了「非理性陷阱」。

经常分享科普知识大陆网站《科普中国》近日一篇文章,探讨大家为什么会忍不住购买「半价的第二瓶」。文章指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非理性陷阱大多是由「第一印象效应」造成的,第一印象效应也被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初始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讯息,并依此对之后遇到的类似讯息作出判断和评价

文章进一步举例,当个体第一次接触某种饮料时,该饮料的价格为30元,于是个体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某种饮料为30元」的「记忆标尺」,这种记忆标尺会影响个体对同类产品价格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当个体下次遇到该饮料时,如果发现该饮料的价格为60元,个体就会觉得很贵;如果发现该饮料的价格为15元,个体就会觉得很便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第一瓶饮料的价格为多少,『第二瓶半价』总会让个体感觉第二瓶饮料非常便宜,进而发生购买行为。」

▲如果饮料第二件半价,你能忍住不多买吗?(示意图/本报资料照)

文章也引述美国心理学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在著作《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或译《谁说人是理性的》)中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理性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但其实人的理性在很多时候都依赖客观环境,如果客观环境中的压力过大,人就很容易落入非理性陷阱。

在之前的例子中,「第一瓶饮料的价格」就是客观环境中的一个讯息,「第二瓶半价」则是客观环境给人们施加的压力,而「购买半价的第二瓶会赚便宜」则是人们做出的推论,如果人们过于坚持这种推论,就很容易忽略自己本身的需求,发生非理性的购买行为。

▲看到促销商品,总会让人想多买几个。(示意图/记者张一中摄)

那么在购买商品时如何才能避免落入非理性陷阱呢?文章提出3个建议,首先是可以预先确定哪些是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所以即使再便宜也不应该买,必要时请身边朋有监督;第二,建立「非拥有」心态,保持平常心,看清楚商品只是身外之物;第三,警惕价格「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据悉,「安慰剂效应」又称假药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文章说,很多人过于看重商品价格,认为「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其实在购买商品时真正需要看重的是自身需求和商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