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分析大师坎伯瑞:梦是来自上天的祝福

图文提供/魅丽杂志】文/赖佩霞

西方精神最大的文化差异,在于相不相信有轮回这件事。由于两个传统概念天差地别,发展出来的心灵慰藉也截然不同。基督徒相信人只活这一世,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跟童年环境及经验息息相关,因此,只要现实生活里遇到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只要肯回朔你的童年过往,透过整合,你会发现答案就在里面。然而,佛教徒因为相信有轮回,相信人出生时被更大的「业」、我们的「因果」给主宰,因此,想要扭转乾坤,必须从秘不可测,无形的前世端着手。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传统佛教教义着重于这样的思维运行:赎前世的罪,累积未来的福报

一是从极端务实的生命经验切入,一是从没有终点的时光隧道找出口。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把钻研东方文化思想的西方荣格请出来了。荣格的父母、祖先都承袭传统,由于父母关系不佳,从小孤僻成性。少年时期腼腆、敏感,性格脆弱、易受伤的他,遇到不公对待,暴躁且易怒。幽深之处,荣格意识到自己截然不同的两个面向,一是社会化,别人眼中的自己:父母的儿子,读书不聪明,不专心,不刻苦,不庄重,不整洁;一是成熟老练,多疑多虑的怀疑论者:远离人,喜好自然、大地、天空和万物,尤其喜爱黑夜、梦和「上帝」为他提供的一切。他开始对这自己「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有所觉察。

学业日渐精进,当人生道路屡获成功,荣格内心的冲突不但没有锐减,反而增加,他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迷惘和恐惧。度过这段黑暗期之后,事业开始日渐辉煌,然而讽刺的是,当他第一人格辉煌灿烂,第二人格却苦不堪言;终其一生追求生命的完善,除了投入西方心理研究,欲透过东方哲学,揭开层层交叠的神秘面纱

从我来看,梦,就是一个既实际又神秘的线索。喜欢荣格学派的西方人,对东方哲学有一定的喜好。今天邀访的大师非常特别,由于原本研究科学,后来转修荣格心理分析。从梦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思维已越来越交融。也许我们再也不需要去追究有没有轮回这件事。透过一些务实的生活迹象,赞叹生命如何在白天和深夜同时运作着,冥冥之中不断提供人们平衡生命的神秘机制。这令人赞叹的智慧,这令人赞叹的运作!

从梦里倾听内在故事

赖佩霞:你是一位国际知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分析师,我们先谈谈你的背景,让读者先认识你?在心理分析中,你为何特别对梦感兴趣

坎伯瑞:我原本是在科学领域,年轻时在柏克莱大学取得化学物理博士学位后,又到史丹佛大学完成生物化学博士后研究,接下来我到日本做了好几年的研究工作。在日本期间一些特别的经历,让我决定投入心理学,于是回到美国,我开始接受心理分析的训练。这对我来说是人生重大的改变,我在三十出头下定决心转行,四十岁左右才完成整套心理分析的训练,整整历经了十多年的努力。

就现代心理分析来说,梦其实是相当受关注的一部分。我本来就对梦很感兴趣,加上个人的经历与好奇心,就更重视梦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我认为梦能重整我们对世界的观点,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理解与诠释。的确,梦与二十世纪主流的多数客观科学不太一样,但我相信它对人们怎么认识自己、如何生活得更好,却有很大的帮助。

赖佩霞:你从「梦」里发现了什么?

坎伯瑞:我发现它隐藏一种被人们遗忘、无意识的语言,它一直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进行着沟通。我觉得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声音。它不以具体的语句表示,而是以虚构的、神话的、故事性方式呈现。主要用的是隐喻象征性的画面将隐藏在内心深处、潜意识里那些需要表达的表达出来。

或许大家对梦充满了好奇,坊间也流传着许多预知梦的故事,但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探索梦境中潜意识想告诉我们的事,远比研究它对未来的预言更有价值。我们可以针对梦境里出现的不同隐喻,建构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象征系统,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也会因不同成长的记忆差异,对梦境出现的东西赋予不同的意涵。就像我们在婴儿时期面对世界、牙牙学语的过程,心智也将许多生活经验转化成梦的语言,而构筑出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内在世界。借着探索、倾听这些隐喻,我们会发现许多存在于我们内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通常和我们关注的生命议题息息相关。

赖佩霞:现代人最常出现什么样的梦?我们常听像奔跑、被追、飞翔,这些代表什么?

坎伯瑞:人们经常梦到奔跑、被什么东西追、开车迷路,或者看不到前面的方向等等,首先我会问,我的人生道路盲目了吗?是否想做某些事,又因无法实践而沮丧?或者因为看不到前面有任何警示、危机、救援而着急?或许我没有真正看见生活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肉眼没有瞎,但心理却忽略了某个人、某些事?例如当我对孩子吼叫,要他们赶快上床睡觉时,我其实并没有留意他们脸上的表情或情绪。

梦经常是我们心智表达的另一个途径,替我们说出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许多人经常梦到与人发生冲突争斗、打败对手,这也许是利用我们愤怒的侵略行为去帮助我们冲破障碍,或者帮助我们面对那些想掌控我们的人时,有力量予以反击。这些梦捕捉了我们受挫的感觉,不论是打败对手或被别人打败,都是在挑战我们,让我们反思如何能更有效地运用力量、以什么样更好的方式回应对方,而不是运用身体或心理的暴力,去侵略那些硬要把自己想法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人。我们应该与这人好好谈谈,让他知道我们的想法,这是我会去思考的方向。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期【魅丽杂志 90期/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