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大力引进日货与学习--大陆留学生看保钓(上)

钱塘超人

首先阐明我是不抵制日货的,因为日本玩意确实好。我当年在德国小镇野餐,过去了200多辆车,150多辆宝马,50多辆保时捷,还有几辆福特,日本车根本没看到,什么叫抵制,这就是最好的抵制。日本车根本不入欧洲工业文明的眼。砸东西就更别提了,傻逼。有种就像德国这样,让日本心服口服,多做几个J20这样的日本干爹玩的东西,日本才服气。

美国有句谚语“Nixon goes to China”尼克森是美国反共的头子,他去中国访问和中国搞好关系,自然不会引起亲共投共的谣言。2005年反日游行我和同学走在杭州队伍的最前面,2010年钓鱼岛事件我曾经在海牙日本大使馆示威,我说点歪理话,应该算不是卖国。

1,我们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2,比起日本的产业来,日本的发展模式道路更值得我们学习。3,日本大炼钢铁带来的工业文化思维。4,中日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5,日本是一面镜子。6,中日两国应该学习欧洲国家的历史处理。

1,我们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因为日本在技术限制方面比起西方国家,是比较松的。西方国家除开某些三不管的小国,比如荷兰奥地利之类的容易偷技术外,其他国家防范非常之严密。中国人很难进入核心的技术实验室。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改革开发30年来肯定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的。重庆的长安奔奔,北京的北京汽车,长虹康佳电视甚至整个中国的电视产业,宝钢的生产线,都是日本人技术转让的,中国人很多生产线的严密流程和工艺控制都是日本人教的。日本人搞东西容易一根筋,很多东西需要长期的枯燥试错,日本硬是能搞出来。日本的航空镍基材料,复合碳纤维,高强度材料,晶圆材料都是基本世界第一,我们不知道是国民性还是发展的差距,这块真不是一两年能搞出来。日本给苏联的机床曾经让苏联的潜艇变成了大洋黑洞。如果能和日本和好,获得大量的技术转让,其实是很客观的利益。

2,比起日本的产业来,日本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里首先澄清个问题:日本绝非明治维新才开始开放,在16世纪,日本就兴起了兰学,学习荷兰的科学技术文化。电,蒸汽机,工业革命,商业化等其实对日本并不陌生。在荷兰莱顿,至今还有日本的兰学感恩馆,感谢荷兰对他们的文化输出。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全民很快就认识了西方的先进并加以学习。中国因为长期隔绝于西方,被西方打了之后,也并没有立刻认识到,掉头真不易。日本的产业发展,也就从荷兰的列日兵工厂开始了。钢铁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没有钢铁就没有工业,日本在那个时代,也开始了「大炼钢铁」。日本使团旅欧之后看到的西方是「铁的世界」。他们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气带入「铁的时代」。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鉄は力なり(铁是力量)。《Liege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是日本人从荷兰人那里搞来的一本炼铁的书,日本就照着那个样子自己开始摸索炼铁。对建造巨大建筑所需的基础和强度知识一无所知,反正按图施工就是了。武士们组织日本社会的各类传统工匠强行土法炼铁,直接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按书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目的只是熔铁铸炮。违背科学规律强行推动炼铁的结果:萨摩藩的反射炉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后解体;水户藩的反射炉烟囱则被台风吹倒;只有佐贺藩稍有突破,开始正规实验,但为期3年7个月的16次试运行全部以失败告终。闹的笑话一点不比我们当年的大炼钢铁少,即使如此,武士们还是不后退更不信邪,抱持着「如果做就能成」的态度继续干下去。要攀登科学的高峰,是要砸钱的也是要吃苦的,靠投机取巧是一点也不行的。天道酬勤,日本人终于自己练出来了自己的合格钢铁,尽管和西方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做实业,吃苦,用于探索,不投机取巧的心态,团队分工协作的精神,以及只要努力奋斗了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的一种强大心理暗示,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后来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工业文化。中国的大炼钢铁,其实跟这个就是一回事。炼钢铁的成果暂且不论,全民受到的一种工业化思维文化的洗礼才是根本。土高炉是很土,可是全民在探索技术,协作当中,体会到了一种工业化的概念,几亿农民第一次感觉到了工业化的力量。不论大炼钢铁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这种基本的思维是不可否认的。

3,日本大炼钢铁带来的工业文化思维

日本人社会氛围里,弥漫着一种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东西,有很多自己做东西的网站,比如做遥控飞机,汽车,游艇自己组装。把自己的设计公开出来,手把手教,别人照着一步步做,就可以复制出自己的东西。物作り是日本的词汇。却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翻译。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造物」造东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圣的词汇,而造东西在中国却是不入流的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说,任何产业都是要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可以称道。金融手段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日本的银行在产业介面前是弱小的,而中国却倒过来,有钱的人对做实业的人大声呵斥,以为自己真是大爷。日本NHK的纪录片《PROJECT X挑战者》,讲述的是日本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后说到他一生的奋斗,都是不断的感慨流泪,栏目的主题歌《地上之星》,中岛美雪演唱,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我每次看一集,就经常眼睛不住的泪流,日本的产业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新中国这样的故事一点不比日本少,新中国创业中国拥有的大量的第一,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颗导弹等,其中的故事好好挖掘,绝对可歌可泣。那是各行各业的王进喜,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但是我看中国的电视剧除开每天搞些肥皂剧青春偶像剧垃圾电影之外,真不知道会搞什么。什么雷锋刘胡兰之类的都是乱扯,根本没人信,唯有王进喜,是我们现在最需要表彰和提倡的。在日本,投机取巧的人是被极其鄙视的。要想赚钱就得辛苦,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受人尊敬。而中国社会的风气就不一样了。说得极端一些,轻松挣大钱的人才是最优秀的、也是整个社会憧憬的偶像,而四处奔波忙碌、靠辛苦赚钱的人不会从社会中得到太高的评价。

日本为了抵制金融金钱的侵蚀,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国企的方式,终生雇佣制,所有的东西企业包了,跳槽率极低。员工能够安心的在企业工作一辈子,专心的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不想着发大财,不想着评职称。整天脑子就想技术,这样搞个十几年,一定会有所成绩。在日本,基本上你的年龄就代表了你的收入,等级分明,不可逾越。中国的华为任正非,死活不上市,为什么?因为上市之后的金融化,会削弱华为员工干实业的斗志,会破坏企业的经济能力。所以打死不上市,中国要多几个这样的公司。

有了一批知道怎样制作的特别细节的技术的技术人员,而且这些人仍然在日夜不停地努力,钻研。这些人甚至不考虑「今天到哪里去挣大钱啊?是去这个地方讲一次课五百元讲课费呢?还是去那个地方给人家做一个小网页挣上两千元钱?」,「明天公司可能倒闭了,自己就会失业,是不是考虑换一家公司?」,「现在还差两篇论文就可以当教授,怎么样弄出两篇论文啊?或者去拼凑和抄袭?」这样的社会氛围怎么搞高科技?中国的技术人员有没有这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技术中去的社会环境?他们是完全地,成天地,甚至每时每刻地思考的,都是技术,技术,技术。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样纯洁的研究氛围,怎能不出成果呢?

不说技术人员,就说中国的中超队员吧,可能心里并不是完全想的踢足球的技术,技术、技术,一直想着技术。而是「最近和教练的关系不太好,有可能不会首发上场了」,「这个球队的收入太低了,已经欠了不少债,怎么还啊?」,「是不是换一个俱乐部踢?」「有人联系找到我,说是某场比赛只要我放水,可以私下给我五十万元,我现在经济正困难,要不要接受?」「下一场球如果赢了俱乐部给每人十万元奖金,但是要赢这场球,我必须不惜红牌把对方的某号球员给弄伤了,狠狠踹他一脚,让他住院,就算是红牌停赛几个月,有十万元钱也值了。」日本的球员就是整天琢磨着怎么把球踢好,踢球很简单啊,不是技术么?就练杂技那么练就可以了,中国杂技世界第一,踢碗踢得非常准确的,我们就把球当碗不就行了?不是意识么?你打PS打熟练了就好了。当人家专注于技术的时候,我们在专注于什么?房子价格,甚至要动员全体干部去卖房子,好像房子的价格一上去,中国就强大了似的。难道房子的价格和中国的强大有关系吗?我看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又不是发明了全新的盖房子的技术,不过就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盖房子的技术,因为了这个地皮很贵,价格才上去的嘛!还关注哪里有女生可以亲近,牺牲一代少女发展经济,好像只要这种GDP上去了,大家「生活品质提高了」国家就强大了一样。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和技术科学无关的事情上,这就是中国的差距所在。这就是老大说的不折腾,日本就是一面镜子看出很多杂念在我们的心里阻挡我们。日本没有那么多金钱刺激,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全心全意提高自己,国家形成浩然正气,不怒自威。索尼丰田自然产生。

●作者钱塘超人,大陆留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