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会聚焦】杨开煌/主动式促统取代互动式和统

两岸关系美中较量紧密相关。(图/路透)

【「三台会」日前登场,《云论》本周推深入专题,邀请多位专家,带您综观两岸情势。】

一、回顾:

俗称「三台会」的年度性「两岸关系研讨会」,是自1991年以来已经连续27届,此「研讨会」不同于大陆其他相关机构或团体所举办的「两岸关系」会议,除了届数长、人数多、有规模、有品牌之外,此一年度性聚会,也一直反映了两岸关系与两岸发展的变化。

从两岸学者发展来看,我们清清楚楚地感到,在上世纪是两岸差距比较明显的年代,新世纪是两岸差距不断缩小的年代,上世纪的研讨会一般而言,大陆学者的发言,比较是政策说明和强调,时间的掌握也比较随性;相对而言,台湾学者比较采用的是学术研讨会的规范

论文格式内容来看,大陆学者的文章比较是政令宣导的心得报告性质,台湾学者比较采用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规范。新世纪以来两岸学者论文从形式来逐渐趋于一致,从内容来看,也可读到更多大陆学者的创见与独见。但是两岸经济发展则与之相反,在上世纪是两岸差距不断缩小,新世纪以来,两岸差距不断扩大,如今两岸的各自发展,已经不是一个级别的实力。

从研讨会的过程来看,台湾学者从骄傲地捍卫自己正统性到不断为台湾向中共争利益;反之大陆学者不断从台湾学者了解台湾,到自信地论述中美之间、两岸之间的差异和大陆自身的不足与作为。

从研讨会的参与者来看,台湾学者在国民党执政时代,参与的层面比较多元,特别是偏绿的学者也所见不鲜,反而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偏绿学者集体的、公开的登陆则不多见,大陆拒邀自是主因,然而以往的相互猜忌也是客观存在的障碍;结果变成相互了解的越来越加深,相互猜忌的也越来越互疑。大陆的学者近30年来,可谓新人辈出梯队完整,而台湾学者则略显青黄不接,相对与两岸关系对己方重要性而言,台湾的情况颇令人忧心。

从两岸关系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大陆官本位的社会中,研讨会的规格基本上是由官方参与者的官衔是一个参考的指标,也客观反映出官方对会议重视的程度,在上个世纪的研讨会,一般都有一位以上的副部级的干部参加,三家主办单位领导人参加,再加上地方副首长参加,近几年的以来,「三台会」一方面是两岸的学术交流的渠道日增,不再特殊,另外也因为两岸关系不确定因素增加,「三台会」的性质功能,也有所调整,去年在太原召开们「三台会」可能是因为中共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初任台研会会长出席会议,所以另外两家的领导人也出席,山西省的官员也都派人与会。

二、调整:

今年则不论有意或无意,竟然三家的领导人没有一位出席,地方官员只是参加开幕合照,唯一两岸熟悉的参与者是退休两年的孙亚夫副主任,从规格论,有些纯民间氛围,然而两岸关系在中国大陆依然是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没有官方领导的参与,代表重要性的下降,从早期的精英论坛,已经成为精英联谊,这样的安排也正符合当前两岸交流的形势,只有民间往来。也说明了问题官方没有接触。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当前习近平领导下的「国家统一」作为,已经出现以下的转变:

第一是从处理两岸关系到处理台湾问题,在马英九时代双方有了「九二共识」,因而在涉台事务上不能不顾及马政府和国民党的执政,因此,中共的「台办」在出台各项措施时,是以处理两岸关系往和平发展的方向为主,有些事可以等,可以忍,可以协商;如今没有了「九二共识」,对中共而言,就没有协商的对象和必要性,那就是单方面处理「台湾问题」而己。因此,不再因为顾虑国民党的选情而自缚手足,在促统的道路该做什么,做什么,该何时做,就何时说。

第二是从共促和平统一到主动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在以往中共的和平统一是两个寄希望,特别是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一开始是两党谈判,之后是谈判中可以听取、吸收台湾其他党派的意见、看法,之后是两岸谈判,然而40年来,实践证明可以谈的党不敢谈,敢谈的党不能谈,如今看来,没有台湾人民的认同,谈判式的统一,完全无法启动,启动也没有效果;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以民促官和谈,所以互动式的统一,就转为主动式的和平促统,因为是主动促统,所以「反独、惠台」两手都要硬,让台湾人民理解反独没有选举假期,红线绝不可逾越,台独绝对行不通。同时也提供台湾人民的出路,惠台肯定更主动,落实也必然更加效率。长期贯彻,以求效果。所以才有学者倡议和平协议的研究。

第三没有武统政策但有武统准备,准确而言,是武力反独的准备,中共的「反分裂法规定了「和平促统,武力反独」的唯一性,「反分裂法」规定只有三种用武的时机,所以严格而言,中共依法理台是不能以武促统的,但是可以武力反独,当然更可以非武力反独,所以在国际必须以有效手段应对台独随时随地的;如对台独的武力威胁,则是针对美国的干预,特别是川普政府频频对台湾事务公开释放错误信息之际。武力反独的准备也随之提升,因此容观而言,解决台湾问题的不确定性、危险性是在提升。

三、结论:

当然,「三台会」毕竟是学术性的交流活动、联谊活动,可以感受当下的氛围,但非政策的发布,氛围是随客观环境,当下事件而变动,氛围未必成为政策,政策也不必然依据氛围,然而氛围的营造和积累有可能形成政策的压力,两岸关系走今日,已经是各自逼在墙角,双方皆出现退无可退,接下来就是比筹码的时期,其中一方自己的筹码有限,只能靠美国这个外来的干预,偶尔提供一些有代价、看似对台的「好」处。

所以,这一场筹码的对抗不会是两岸之间的胜负,而是中美之间的较量,何时及如何让美国被迫或自愿退出,则两岸之间自然要出现一种长期、稳定的政治安排,至于在当前的形势下,台湾恐怕虽是身在其中,但只是关键性的「边缘人」而己。

【三台会聚焦系列评论】

【三台会聚焦1】赵春山/三台会气氛诡谲 慎防两岸因误判而擦枪走火

【三台会聚焦2】赵春山/以「和平协议」规范两岸「和平竞赛」

【三台会聚焦4】陈一新/两岸签订「和平协议」难在哪里?

●作者杨开煌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