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无声杀手!背痛、感觉卡卡要小心 这病会致命

骨松若未积极治疗,而产生严重骨折,将导致长期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死亡风险更是大幅增加。(示意图/ Shutterstock )

一名50岁妇人,某天在厨房煮饭时,因地面湿滑不慎跌倒,当她用手撑住地面时,突然感到剧烈疼痛,当下「整个手腕都变形」,送医后发现骨折,进一步检测骨密度,才知原来早就患有骨质疏松症,所幸经医疗团队进行骨折手术以及骨质疏松症治疗后,骨密度已显著上升,手腕的握力、旋转角度皆已恢复正常。骨质疏松症可谓银发族「沉默杀手」,多无明显症状,但只要轻微跌倒,或突遇过猛外力,就可能造成严重骨折。

●三高一低都是慢性病 骨质疏松症潜藏失能、死亡高风险

东元医院骨科医师黄盈诚表示,民众普遍重视三高的危险,却忽略了一低,也就是「低骨密」,检查自己有没有骨质疏松症,然而,骨松若未积极治疗,而产生严重骨折,将导致长期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死亡风险更是大幅增加,根据国家发展委员会资料指出,台湾即将于2025年步入超高龄社会,甚至到2050年老年人口估计将达766万人,「人口中潜藏的隐形患者不在少数,而骨质疏松是可以提早发现、治疗的,如此亦能降低健康成本的支出、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骨头中有负责制造骨质和代谢骨质的细胞,一旦人进入中年后,骨头生成的速度会小于代谢速度,黄盈诚表示,随着骨质流失,初期其实是毫无症状的,一旦进展到流失严重,使得骨头变得相当脆弱,有些患者会出现背部疼痛、身高变矮、驼背、体重下降或活动时感到僵硬等,骨折风险亦大增,且女性在停经后罹患骨质疏松的机率更高,骨折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男性,更特别需要注意骨骼保健。

●30岁起骨质流失 加强骨本、预防恶化 饮食运动不可缺

骨质疏松症可概分两大类—原发性、续发性,黄盈诚表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大多因营养不足,例如缺乏钙质、维生素D等造骨原料不足,或停经后雌激素分泌较少,而「雌激素」的作用是刺激造骨细胞,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当雌激素不足时,破骨细胞会过度活化,使骨质流失,或人逐渐老化,骨骼组织也退化,造骨能力也会变弱。续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因特定用药或特殊疾病所导致,包括副甲状腺亢进、发炎性肠道疾病、卵巢先天缺失,或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

然而,由于毫无症状、难以察觉,一般人都是等到骨折之后,才发现自己有骨质疏松症,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之下,长者待在家的时间变多、身体活动量变小,使得肌肉流失、无力,在体力不支的状况下,更降低了户外活动的意愿,如此恶性循环,使骨质疏松更严重,黄盈诚建议,30岁以后骨质开始流失,年轻就要开始保骨本,而长者若要预防骨质疏松症恶化、加强骨密度,饮食、运动皆必须多加着墨:

一、饮食:

(一)补充钙质,如牛奶、豆浆、坚果、芝麻等。

(二)补充维生素D,如动物的肝脏、蛋黄、鱼类。

二、运动:中低强度的冲击性承重运动,或高阻力低重复次数的阻力运动,建议长者可在家中进行居家缓和运动,帮助骨密度更好。

(一)原地踏步3分钟。

(二)拉筋后,使用一张稳固的椅子,练习站立、坐下,循环10次,但节奏不要太快。

(三)站立并以双手扶着椅背,接着踮起脚尖再放下,循环10下。

(四)单脚站立10下。

●定期接受骨密度检测 精准测出骨质密度

除了兼顾饮食与运动,黄盈诚医师强调,定期进行骨质检测相当重要。一般而言,检测骨质方式包括X光片、超音波骨密仪,然而这类检查有所局限,无法精准检测骨质之密度,现今有种「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简称DXA),是可用于确认骨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精密仪器,借由产生两种低能量X光,照射髋关节、脊椎等部位,并透过电脑运算骨密度(T值),T值若大于-1,代表骨量是正常的;T值介于-1~-2.5之间,代表骨量不足:T值若小于-2.5,就可诊断病患有骨质疏松症。

●现今药物多元 患有骨松也能妥善治疗

DXA检测仅需时5分钟,相当快速,目前健保给付6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曾经有骨折病史的人,或患者有先天性的卵巢缺陷、副甲状腺亢进、气喘、慢性肺阻塞疾病、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亦皆有健保给付。及早发现骨松,就能及早治疗。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黄盈诚表示,现在的治疗方式很完善,可透过药物改善骨松,目前有口服、针剂药物,且分为抗骨质再吸收剂或造骨促进剂,依患者身体状况,给予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黄盈诚叮咛,若家中长者出现驼背、身高变矮、背部疼痛、体重快速下降、活动感到僵硬等状况,代表骨质疏松情况已变严重,应尽速就医检查骨密度并及早治疗,别等到症状出现、情况严重时才就医,呼吁民众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充足运动、营养补充、远离烟酒,在生活起居中必须要防止老人跌倒,才能有效预防骨松性骨折的发生。

文章来源:本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