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杀手猝死横行 去颤器让你日日体验「心动的感觉」
▲无声杀手猝死横行,去颤器让你日日体验「心动的感觉」。(图/食药署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无声杀手」猝死全球发生率逐年升高,还有知名音乐人、科技新贵在从事一般休闲活动时突然过世。所谓「猝死」的定义,是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仅有短短1小时,且90%是心脏疾患所致,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尤为大宗,光在2013年,就有1万多起猝死案例,为了预防猝死发生,食药属建议高风险患者植入式去颤器(ICD),除了能有效控制心律外,也能预防猝死发生,日日体验「心动」的感觉。
食药署和台大医学院医学系教授暨台北慈济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廖朝崧强调,治疗猝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快对心脏进行除颤,以回复心脏的跳动并将血液输送至全身。一般急救用医疗器材除了大家熟知的自动体外去颤器(AED),致命性心律不整或无法由药物控制心律问题的高风险患者亦可经由医师的诊断与评估后装置植入式去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植入式去颤器大小如同火柴盒,植入于皮下,通常是位于锁骨下方的位置,此外尚须搭配与去颤器连结之导线系统(lead system)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去颤器内含有电池及微电脑装置,负责调控心跳节律并记录心律资料;而导线系统能接收传递讯号,测知心跳情形。去颤器一旦植入完成,便可时时刻刻主动侦测;发生心室纤维颤动时,导线会将所侦测到的讯号传递至去颤器,去颤器输出电流并由导线传送到心脏以进行除颤,挽救生命。去颤器亦可于心跳过慢、过快或休止时,调整、修正心跳节律,使心跳恢复正常,进而控制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预防猝死。
为了让民众更加了解去颤器实际应用情形,廖医师特别说明,植入式去颤器进行治疗时,患者的感受会依电流大小及患者的身体反应而定,轻则没感觉,重则如同胸口被重击了一下,胸口和上臂的肌肉会不自主收缩,像受到惊吓一般;若此时恰好触碰到他人,对方只会感到轻微的电击,但不会造成他人的伤害,而患者因电击所造成的不适一般只会维持短暂的时间。
廖医师亦提醒国人,术后应妥善保存「植入式去颤器识别卡」并详阅说明书,患侧手臂术后一周内勿举高超过肩膀,一个月内避免手部剧烈运动或提重物超过4-5公斤,并听从医师指示定期回诊以确保去颤器运作正常。使用一般家用电器如微波炉、收音机、遥控器等,并不会影响除颤器功能,但须注意手机应与去颤器保持距离15~30公分;并远离会产生强力磁场的物件如立体音响喇叭、除草机、电钻等30公分以上,另提醒患者在接受任何医疗诊治前都应主动告知医师,经评估后再进行。而通过机场安检系统前,请务必告知安检人员已植入心脏去颤装置,并出示「识别卡」,再以正常的步伐通过安检门,若感到晕眩或心跳加速,请速远离安检系统。
植入式去颤器提供患者长期的保护力,时时刻刻寸步不离,或许有些不便但却是甜蜜的负荷。最后食药署提醒您,如有相关的问题都应该适时地请教医师,并善用「认证照看说明」六字诀,确认所装置的去颤器已取得卫生福利部核发的「医疗器材许可证」;对于产品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至食品药物管理署网站之许可证资料库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