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被蜜蜂螫!左手肿成「哆啦A梦拳头大」 结果曝:不想再被叮

工蜂细针旁有两根感针。(图/网友尧仔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请勿随意翻摄,以免侵权)

记者曾筠淇综合报导

蜜蜂螫针因为有倒钩,所以只要螫人,自己也会送命。先前有人好奇,以演化论来看,虎头蜂因可一直螫人,所以存活至今还合理,但是螫针有倒钩的蜜蜂怎么没被淘汰呢?贴文一出,就有自称养蜂第四代掌门人的尧仔实测,完整记录被蜜蜂螫的过程,并解释为什么虎头蜂可以螫人螫很多次。

网友尧仔在PTT的Gossiping板上发文,解释为何胡蜂黄蜂)、长脚蜂(黄蜂类群)和虎头蜂螫人时可以一直刺,但蜜蜂却刺一次就得牺牲生命。他提到,蜜蜂的螫针是针对「哺乳类动物皮肤设计的,其经由产卵管变化成螫针,一刺进皮肤,针上的倒刺阻碍拔出,就会连同毒腺毒囊蜂体撕断。

▼平时看到的蜜蜂针其实是锐利的螫针鞘。(图/网友尧仔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请勿随意翻摄,以免侵权)

▲▼尧仔手绘蜜蜂体内构造。(图/网友尧仔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请勿随意翻摄,以免侵权)

事实上,蜜蜂螫人时,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刺穿皮肤,有时还没成功进入皮肤就被赶走,因此,为了在死亡后仍能有效注射毒液,分离的螫针、毒囊和屁股尾端肌肉依旧可以持续注射毒液;蜜蜂也因而有了不易拔出的倒钩螫针、易撕断的屁股毒囊,以及能独立反射的肌肉动作来注射毒液。

工蜂的细针两侧各有一根感针,当螫针刺进敌人皮肤时,感针就会向外滑动而使针越刺越深,毒囊也会因收缩而使毒针更深入,直到毒液完全射进敌人身上后,工蜂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PO提到,螫针平时其实是藏在腹部末端体腔内,「我们看到的蜜蜂针其实是锐利的螫针鞘。」

▲尧仔肉身实测被蜜蜂螫。(图/网友尧仔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请勿随意翻摄,以免侵权)

原PO接着便抓了一只守卫蜂「贡献生命」,实测蜂毒在皮肤内的反应及时间。从画面可以见得,守卫蜂起初因螫针倒钩卡在原PO身上而暂时无法脱离,转了好几圈,留下毒囊、毒腺和螫针才离开;原PO故意不移除螫针和毒囊,让其能够节奏的持续抽动30秒至1分钟,直到毒液完全注射后才拔针移除。

原PO的左手随着时间越肿越大,经过5分钟后肿得像「蚊子叮的包」,10分钟后除了痛,还有一阵烧灼感,一直到1小时过去了,「这个时候已经不痛了,碰到才痛,整个拳头像哆啦A梦一样圆」,12小时后则已无感,「只剩肿胀!」

▲12小时后才无感!(图/网友尧仔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请勿随意翻摄,以免侵权)

原PO解释道,蜜蜂螫人会散发出香蕉味道,「主要是警告费洛蒙,用来标记敌人」,进而再吸引同巢的工蜂攻击;不过事实上,只有在蜂巢附近被螫才会引起同巢攻击,不论是工蜂、虎头蜂或长脚蜂,其实都不会主动攻击人。

原PO也从罗宾.爱德华(EDWARDS, ROBIN)1980年出版的书籍「工蜂:牠们的生物学和控制」(Social Wasps: Their Biology and Control)中,整理3点「为什么虎头蜂可以叮很多次」的原因

1.胡蜂类的细针倒刺较锋利,可以切断皮肤纤维2.胡蜂类的倒刺比蜜蜂的倒刺小3.蜂类的肌肉比蜜蜂强壮,能够在螫人后回收再刺

原PO实测后也笑称,「不管怎样,我都不想被虎头蜂叮!」贴文曝光后,不少网友留言回应,,「用生命做实验!推」、「专业喔」、「卖命演出给推了」、「蜜蜂牺牲了QQ」、「为了PO一篇优质文用自己做实验太感人了吧」、「想看虎头蜂的人体实验!敲碗」、「感觉好痛!辛苦了」、「推实验精神,太强了」。

本文经FB粉专「恩典蜜蜂事业」授权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