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提「学校读繁体字」 陆教育部:依法教简字「文字不等同文化」

政协委员提「繁体字识读」提案。(图/翻摄国际在线,下同。)

记者蔡绍坚/综合报导

大陆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先前在两会期间提出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建议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繁体字识读教育。对此,大陆教育部6日回应,依法学校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简体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工具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

韩方明两会时曾表示,简化汉字六十多年来,在诸多方面存在弊端学术界专家们有过许多论述,而且在实践中也出现过大量实际问题,主要是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规律性、不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许多繁体字和简化字并非同义异体,而是含义完全不同,比如干和干,发和髪和发,须发和须发,云和云,征和征,榖和谷,困和困,布和布姜和姜等等,用错就完全失去汉字的本义。」

韩方明还说,曾经属于汉字文化圈国家如朝鲜(北韩)、韩国(南韩)和越南等,在二战以后相继废除了汉字。结果因为不使用汉字无法详细完整地表达,大多数人连自己国家以前的历史书都看不懂了,「我们作为汉语汉字的祖国,应该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对于《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大陆教育部6日回应,现行简化字即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筛选千百年来在民间通行的简体字,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简化字体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确定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系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汉字形体构成的规律看,形声构字是主要的构字方法,如果仅从会意字方向去理解汉字,就背离了汉字构形事实。

教育部指出,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要读懂这些信息首先要能读懂汉字记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书面语,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现在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难主要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语言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同样,现在古典诗文都已经有简化字版,如果不经过专门训练,也一样读不懂。」

▼大陆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

教育部提到,据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这表明,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

教育部还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教育部表示,经典阅读方面,教育部积极推动中小学经典阅读,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相关要求,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体系创新计划等,使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青少年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会接触繁体字文本,认识繁体字。

教育部指出,书法教育方面,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范本」,经典碑帖中也会涉及繁体字。

教育部强调,当今语言生活中,繁体字仍将在发展文字艺术、加强两岸四地以及海外华文区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将在坚持国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调研,开展繁体字相关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